《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全书精华内容整理

最近迎来了久违的10天中秋国庆长假,我选择了清迈旅行休息,随身带了一本轻薄的小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超预期的被内容吸引,于是在清迈酒店幽静的一个晚上,一口气读完,随着行文过程中蛤蟆先生逐渐被治愈,我的心也随之豁然开朗。没想到的是,清迈的清幽之旅,竟也由一本不经意的小书带来洗礼的加成。万分感恩。

在我看来,困惑时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这说明固有知识的局限开始被打破了。你要直面新的信息,这些新的信息会挑战你现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由此产生的焦虑时让你改变的动力,很可能也会开启你的创造力。


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能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

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的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我们学到的是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幸运的话,我们就能用余下足够的精力来享受生活。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苛刻。

关于“成人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在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在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当你处在“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

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所谓活的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

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

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高情商的人是怎样的?概括而言,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成为“共情”。但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Robert de Board

——由 Simion Watney整理

《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全书精华内容整理

“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可行性的艺术,是次优的艺术。”——俾斯麦

还是在我读大学本科的时光,好友推荐了我刘老师的《送你一颗子弹》、《观念的水位》,从此对刘老师犀利的文笔和社会科学的洞察力赞叹不已。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主的大门逐渐收紧,我也早已毕业多年,求学时光也有幸周游世界,不管是民主国家、专制国家,文明程度高与低的国家,亲身游历后,回顾民主、政治这个话题,更多了几分学术层面、客观层面的认知。

近些年来,随着民粹主义的上扬,选择愿意独立理性思考的人越来越少,“比较”的视野显得越来越可贵。

有些时候,抛开任何学术本身的壁垒,很多事情单单从逻辑学上的思考,就已经如此明晰。愿朋友也有这一份难能可贵的哲思,再跟随刘老师的讲义,一起静下心来客观的欣赏可能性的艺术。


比较政治学当中的“比较”,与其说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不如说是一种研究视野。当你把你所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时,你就获得了一种“比较的视野”。带着这种广阔的视野,即使你的研究对象只是一个时代的一个国家,你的问题意识却是来源于潜在的比较。

比较的视野 本质上是一种俯瞰的视野。从“此时此地”抽离,来到多样性的“上空”,从宏观开始领略,然后慢慢聚焦到微观,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管你在分析多么具体的问题,在你脑海的深处,始终有一种比例感,你所见到的只是现象,而现象未必是真相。智慧的本质就是对事物比例的公正判断。

只懂一个国家的人不懂任何国家。比较政治学不仅仅是比较不同国家,也是比较历史与当下,从中获得一个更辽阔的认知尺度。人类常常有一种倾向,就是把自己这一代人所遭遇的困境,当作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战,因而夸大它的重量与高度。

其实不仅仅是学者,即使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思考,也往往需要通过比较发现问题、打开思路,因为比较产生冲击,冲击带来思考。你阅读过的、听过的、走过的、观察过的、思考过的越多,你就越容易把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

比较政治学的功能,就是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政治可能性的参考系,以此分析理解各国政治所处的位置。如果我们只关注发达国家,我们所获得的政治知识可能就有“优胜者偏见”(聚焦于最成功的案例,然后从中得出普遍性结论)。大量发展中国家的案例,会获得一个更完整的比较视野。

光荣革命:成功的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带来所谓可信的承诺,使得民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财产安全感,产生了投资、生产、创新的动力,最终触发了工业革命。这种看法被称为“制度主义”,直到今天,还有很多经济学家都是制度主义者。

比较政治学思考的核心任务:在差异中寻找规律。社会科学的思考,包括政治学的思考,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没有那个punchline。

【全球视野】

政治体系的重大差异:(如丹麦和布隆迪)

1、政体性质不同(是否民主);

2、国家能力是否强大。(体现在征税能力)

因此或许可以把民主问责作为比较的横轴,国家能力作为比较的纵轴,大致以此来确立各国政治发展的位置。(比喻:国家能力是一个政治体系的发动机,民主问责制是一个政治体系的方向盘)政治发展不是线性的,它朝着不同方向开放。

历史上大多数时期,战争是常态,和平是例外,且人类生活水平基本原地踏步,明显的“社会进步”是最近这一两百年左右的事情。冷战结束后的今天,和平是常态,战争才是例外。历史告诉我们,相对于人类史上的大多数时期,绝大多数当代人仍然可以说非常幸运。和平真的并非天经地义,它的前传是一页又一页“血染的风采”。人类天生更关注现实而不是历史,而且我们习惯于用理想而不是过去来衡量当下。

如果很不幸的,这个时代是一团漆黑,那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是革命,是极左或极右。在一个无可救药的世界里,激进是美德,越激进越推动社会进步。但是,如果我们承认时代的巨大进步,并在这个前提下谈论战争、贫穷、饥饿,那么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是改良,是耐心,是在现有国际体系、现有全球化基础上的修补。——不要让最好成为更好的敌人

“自由霸权”内部的政治模式开始助推全球的政治转型,它内部的社会观念也向全球各个角落渗透。自由霸权意味着欧美国家试图在全球的规模上复制它自身。1950年以来民主传播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并不仅仅是因为人们渴望民主,而是因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恰好是一个民主国家。事实上,人们可能根本没有那么渴望自由、民主、和平,很多时候,人们更渴望的,可能是安全、秩序,是大国崛起的民族自豪感。得有一个非常强势的力量在引导甚至强加,人们的价值排序才可能发生变化。当然,因为民族情感,世界上各国总有顽强的、生生不息的民族情感会抵抗外来的自由主义。

卡特在《丛林回归》中表达了忧虑,“我们倾向于把我们生活的世界视为理所当然。我们已经在自由秩序的泡沫中生活了太久,已经很难再想象世界另外的样子。我们觉得这是自然的、正常的甚至必然的。我们看到了自由秩序所有的缺陷,希望它变得更好,但是却没有意识到,其替代方案有可能远远更糟。”个体的命运背后是国家、国家的命运背后是国际体系,而国际体系可能稍纵即逝,却是必要的提醒。毕竟,我们不希望一千年、两千年后,当人们回望我们这个时代时,会像伟大的历史学家Edward Gibbon回望罗马帝国时代那样哀叹:文明曾经如此辉煌,为何重新坠入黑暗?

全球化

中国的比较优势:人口规模、劳动力成本、教育水平、储蓄率、政府动员能力、吃苦耐劳的国民性格等。

不管怎么说,全球化的确把饼做大了,但是抢到这块饼的却不是所有人。

特朗普这样的民族主义政治家自称,他反对的不是自由贸易,而是“不公平的”贸易;他的目的不是关闭国门,而是各国国门打得一样开。

全球化带来一个“三难困境”,因为全球化、主权国家和民主政治很难兼得

有研究表明,在过去几十年,对西方蓝领工人造成最大冲击的,其实不是其他国家的制造业,而是生产自动化,是机器让工人变得多余。面对AI的崛起,别说美国的制造业工人,就是中国的制造业工人,工作也会受到冲击。资本主义的特点是“创造性毁灭”。市场竞争是残酷的,但是,当它带来生产率的提高,帮助无数人脱离贫困,激发人的创造性和奋斗精神,它或许又代表了另一种人道主义,一种更深的人道主义。

全球化与文化反弹。有文化传播就会有文化反弹。西方文化越强势、越流行、越逼近家门口,文化本土主义者就越需要强化传统文化来与之对抗。像塔利班这样的极端政权,干脆禁止西方音乐、电影,以这种方式来守卫他们心目中的伊斯兰文化。

【政治转型】

民主是一种制度,制度的变化相对容易,但文化、社会、经济的变化则相对缓慢。

民主化本质上是从权力垄断走向权力竞争。权力不再是代代相传的私有财产,而变成了一个抛向空中的绣球。避免爆发冲突的局面,需要透明公正的规则,需要可信的法治,需要各方势力之间的信任和妥协,而所有这些机制的培育都需要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只要有一方破坏游戏规则,就会引发漩涡状的恶性循环,劣币驱逐良币,直到整个棋盘被掀翻。而民主转型的过程几乎在任何国家都伴随着混乱和冲突。

民主通过将协商精神嵌入决策程序而体现出对普通人的尊重,它给权力套上缰绳,要求执政者平视而不是俯视民众。

而民主政治作为一种“可重复博弈”,理论上不必你死我活。但问题在于,由于威权体制下的文化遗产,转型国家中的很多政治力量,都愣是把一个“可重复游戏”玩成了“一次性游戏”。这次我赢了,太好了,我得把这次的胜利果实转化为永久的胜利果实,这就是袁世凯的做法。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政变数量,无论是成功的还是未遂的,都在显著下降,直到今天,政变已经是非常罕见的现象了。越来越多的权力角逐者是在放弃“武装夺权”的观念,转向了政治的战场。

还有学者认为,一些人之所以认为出现了显著的民主衰退,是因为他们之前把一些根本没有民主化、只进行了一些“民主化妆术”的国家当作了民主化国家,甚至有时候直接把威权崩溃当作了民主转型。比民主衰退更合适的说法,可能是“民主拉锯”——转型从扩张期进入了平台期,从吸收期进入了消化期。

民主的韧性从何而来?

1、经济发展。(大家就更容易心平气和)

2、国际格局。(冷战后全球进入了一个自由主义处于优势地位的时代)

3、技术发展。(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大降低了社会动员的成本)

4、格外强调一个因素——观念。当代各国人民在观念上更认同民主。

当政体缺乏观念的支撑就很容易倒塌。今天,滋养民主观念的经济、社会和国际条件更加丰富。经济发展让权利不再奢侈,技术让观念传播更加高效,城市化让社会动员成本降低,而中产阶级往往成为政治动荡的缓冲剂。现代人越来越相信政治道义与社会自主性相联系,民主话语越来越成为政治合法性话语的“缺省设置”。毫无疑问,在许多国家,人们的耐心尚未匹配其愿望,民主的“技艺”抵达不了其决心,理想主义激情常常淹没现实主义策略,因此出现了广泛的民主衰退现象。但那种对“制度化的承认”之渴望会被一时一地的政治潮流终结吗?

什么叫“不自由的民主”——一些明明是通过民主选举上台的政治家,却挣脱权力的制约机制,打压反对派的言论和行动自由,以此实现权力的巩固。

一个运动型的政党在一个魅力型领袖的领导下,通过民意赢得权力,再通过打压自由来赢得更多选票,下次胜利后更加严厉地打压政治自由,由此形成一轮又一轮的恶性循环。民主不但没能约束权力的滥用,反而为滥用权力提供了合法性。

民主是关于如何产生执政者的规则的,而自由则是关于如何限制执政者的规则的。前者是一种制度,后者是一种习俗,制度改写易,移风易俗难。任何国家当政治制度迅速变革,它都可能与既有的政治习俗脱节,只能停下来等待文化缓慢的变迁。遗憾的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没有捷径,它必须穿过千千万万的心灵。

埃及:威权倒台不等于民主转型——一个威权政府的倒台更普遍和常见的后果是另一个威权体制的建立,甚至是无政府状态或者战乱的出现,没有什么理由认为专制倒台之后会自然而然地出现民主政体。

裂痕动员——当发动群众发生在一个社会裂痕清晰而深刻的社会,政治动员就可能意味着社会裂痕的扩大甚至撕裂。

只要一个社会存在着阶层之分、存在着观念之分,就不可能存在着万众一心的“人民”。一个社会的自然状态一定是多元的、矛盾的、吵闹的。——民主制度天然具有自我倾覆的危险性。

民主运行共同的底线用两句话来概括——胜利者保持宽容,失败者保持耐心。胜利者的姿态是以一种“痛打落水狗”的姿态秋后算账,还是以一种宽容的姿态给少数群体营造政治安全感,直接决定了社会裂痕会走向扩大还是弥合。

曼德拉政府的做法堪称表率:1、权力共享;2、行政分权;3、财产安全;4、情感上的和解。

不要小看这些象征性的行为,看似平淡无奇,放在一个国家领导人身上,就可能因为他所拥有的巨大影响力而具有乘数效应。

转型的软着陆不可能只靠政治家,它需要所有重要的政治力量保持宽容和耐心。自由从不降临于人类,人类必须上升至其高度。

民主的功能——通过给民众制度化的发言权,来解决统治者任意妄为的问题。即“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这是它的核心功能。它并不自动保证所有的公共问题会被解决,就像药物无法包治百病一样。

民主是一种决策程序,而不是决策本身。虽然这个程序有其内在价值,也就是尊重民众的价值,但作为一个程序,它会产出什么,取决于你向这个程序输入什么。所以民主体现对民意的尊重,但是民主的质量则取决于参与者的判断力和合作能力。一旦这种能力严重欠缺,没有什么理由认为民主一定会带来更好的治理绩效。此观点称之为——政体有限论。政体只是影响一个国家治理绩效的各种因素之一而已,很多情况下,甚至可能还是次要的因素。如果当水质已被严重污染,无论什么鱼都很难在里面被养活。

表亲的专制——来自水平方向的社会压迫。后盾往往是社会习俗。即“规范的牢笼”。如警察在执法过程中肯定也有选择性其实,至少这种做法是无法可依的。社会压迫常常比政府压迫走得更远。表亲的专制可能加剧政治冲突,磨损政治竞争的意义,甚至瓦解公民社会。

社会性压迫导致民主机制失灵:

1、政治冲突加剧;

2、表亲的专制抵消选举意义;

3、将公民社会瓦解成部落社会。——理性逻辑是:这个政治家太腐败了,我们一定要把他拉下马。认同逻辑则是:虽然他不对,但他毕竟是我们的人,为我们说话,那无论如何得把他给留下。

慢,或许就是民主制的特点,因为它依靠试错而不是强制来实现进步,而试错需要时间。

很多时候,社会和政府同样不可信任,表亲的专制和政府的专制同样残酷,但区别在于,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有机会去改变社会,而当权力被垄断,我们却很难改变政府。

苏联笑话一则:未来如何确认无疑,但是过去怎样,却难以预测。

人们倾向于因为当下的悲惨而美化过去。

威权浪漫主义——威权体制下治理绩效的巨大方差问题。碰到明君,它可能是大治;碰到昏君,它可能是大乱。我们不能用平均值来看待这种大起大落,因为从长线历史来看,治理的平均水平固然重要,治理表现的稳定性也相当重要

民主的情形下,一个社会如果治理绩效一团糟,常常是人们因为错误的观念选择了错误的领导人,采用了错误的政策,从而带来恶劣的结果。自作自受的另一面,则是民众可能通过试错找到一条通向良性治理的道路,这个(试错)过程注定漫长而曲折,往往要撞了无数南墙才会回头。

威权体制下虽然也有适应性学习,也不断调整自己的政策,但是,它的纠错不是制度化的,往往要靠某个领导人去世、某场政变、某次战争或者某个开明领导人的胸怀和智识,才能实现航向的转变。民主的价值与时间的厚度相关,它倾向于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浮现。John Gerring等人把民主视为所谓的“存量资本”,民主的历史厚度比起当下的民主程度更重要。

真正的救市方案,不是某个政治强人的铁血政策,而是不同的社会群体,不论民族、教派、阶层、党派,真正理解“和而不同”之道,艰难地学习如何与不同的人,哪怕是所仇恨的人,共同生活在一起。

【国家建构】

马克思: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韦伯:国家是特定疆域内合法地垄断暴力的机构。

国家的内核则是暴力机器。其他组织也可以办教育、修路修桥,也可以提供社会保障,也可以提供社会保障,也可以传播文化艺术,只有暴力垄断这一点,其他组织做不到,或者做的时候缺乏合法性。

为什么“国家建构”如此之难?简单而言,暴力的分散化才是自然状态,暴力的垄断化,则是摆脱了自然引力的人为状态。直观而言,暴力要从分散走向垄断,面临着两大难题:第一是权力的集中化难题;第二是领土范围的清晰化难题(势力范围)。前者是一个暴力垄断如何获得内部承认的问题,后者则是一个暴力垄断如何获得外部承认的问题。

正是因为权力的集中化很难,领土边界的挥发性很强,所以,“国家建构”在任何国家的历史上都非常艰难。我们当代人,尤其是中国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家体系中生活了很久,容易忘记这种艰难

(墨西哥)即使把这些大毒枭抓了也没用,因为治标不治本。只要人们赖以生存的经济模式不变,一个大毒枭落马,无数小毒枭升起。

关于比较政治学的“轮回”

——流行趋势会在消失之后突然卷土重来(比如今天的黑胶唱片)。

亨廷顿:国家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差异不是政府的形式,而是政府的深度。民主和专制的差异,小于体现着组织性、有效性的国家和缺乏这些特质的国家之间的差异。

政治学研究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政治学问题。每一次政治趋势的巨大变化,都会带来政治学研究框架的巨大变化。

国家能力何以至关重要?——三个方面。

1、国家对于秩序建构的重要性。

主权国家体系的建构,可以说是一个领地的“产权明晰化”过程,而产权的明晰有助于秩序与效率的提高。从历史上来看,暴力的集中化往往也意味着暴力的大规模减少。

其实一个国家陷入长期内战,往往未必是因为叛军多么强大,而可能仅仅是因为政府军过于软弱,无法将星星之火掐灭。

2、提供公共服务。

具有强大征税能力的政府一定会把钱花在公共服务上,或者一定能把钱花得合理,但是征税能力是公共服务的必要条件之一。我们常常羡慕北欧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体系,但是它的前提是税收占GDP接近50%的财税能力。很多国家的民众羡慕中国的高铁、中国的基础设施,这背后同样是政府巨大的财政能力和组织能力。

相比之下,那些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他们的财政和组织能力都非常低下,结果就是政府对很多公共问题一筹莫展。(具体可参考《贫穷的本质》一书)

3、经济发展。

市场自由本身就是一个政治过程,就像交通自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交警在维持秩序。

市场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产权保护。虽然政府有各种可疑之处,但通常而言,比街头那些脖子上挂着金链子、胳膊上刻着刺青的黑帮混混要靠谱,因为它的视野通常比黑帮混混要长——黑帮混混今天还在斗殴,明天可能就被打死了,但是政府不能不管明天。

除了产权保护,还有学者认为,国家对经济发展可以起到更大的引领作用,它不仅仅是保护产权的警察,还可以是经济发展的引擎。

总结:

国家能力很重要,它缔造秩序,它是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的前提,它保护产权以促进经济发展,它甚至可能还是特定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动机。

重要性的可持续性也很重要。国家能力不但重要,而且其投影极其漫长。

国家建构是一种人为的建构,不是一种自然状态,这个过程艰难、脆弱,是一场永恒的逆水行舟、熵减的过程。

我们倾向于把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当作最理所当然的事物,然而,在常常不堪一击的人性面前,任何秩序都可能只是海市蜃楼。

国家能力从何而来?战争。

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罄竹难书。但是一个反讽的历史事实是:在很多层面上,战争又是现代文明之母。战争加速了科技发展,远至铸铁技术的进步,近至核能源、计算机、超声波等技术的开发和发展,都与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战争还是现代金融之母,因为打仗要钱,在王室税收有限的情况下,各路人马不得不进行金融创新,于是有了债券,有了汇票,有了抵押贷款,有了中央银行。

战争加速科技进步、塑造现代金融、催生代议民主,战争还缔造国家。战争强化那些幸存国家的国家能力。“战争缔造国家,国家制造战争。”——Charles Tilly

从封建体制到中央集权体制,最大的变化——权力从蜂巢结构走向了金字塔结构。当战争还比较温和时,封建的政治结构还能支撑战争的展开,但时当战争越来越激烈,只有对国家进行“中央集权改造”才能打赢战争。

战争缔造国家机制之一:常备军建设。

在当时(美国建国制宪会议)很多美国人看来,为什么要建常备军?打仗的时候你召集军队我还可以理解,不打仗的时候你养一支军队干吗?是要镇压老百姓吗?

战争缔造国家机制之二:中央财税机制。

在解决国家财政问题上找到最持续方案的国家,成为最终的战争胜利者。

战争缔造国家机制之三:行政体系。

不少学者指出,就脱离封建体制、建成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形态而言,中国是最早的“现代国家”,这种早熟的现代性,恰恰是因为中国更早地经历了战争的剧烈化。战国为什么叫战国,不就是因为一天到晚在打仗吗?

去看商鞅变法的内容,你会发现那简直是教科书式的国家建构工程。1、打破爵位世袭,这是摧毁封建制的最核心要素。2、废井田、开阡陌。3、按军功授爵。4、编户齐民、什伍连坐。商鞅变法就是破诸侯、立中央;解构社会,强化政府。打破社会中无数个小共同体,把他们融入万众一心的大共同体当中。

政治的一个基本原则——政治在社会中。

所以,国家能力从何而来?战争是一个重要机制。历史是历史,生活在资源越来越丰富、文明越来越进步的当代,我们仍然希望,对于抵达政治秩序,人类能找到比相互杀戮更聪明的方式。

【文官制与国家】

打天下和坐天下需要的国家能力很可能不同。打天下靠“狠”,坐天下靠“文官制”。突出“文”就必须抑武、抑财、抑教;也只有联合“文”,才能做到上述。

科举制的一大功能,就是把四处冲撞的精英冲动,纳入到一个轨道上来,那就是读书做官,为皇帝效力。10000个人去参加考试,最后可能只取100个人做官,但是科举的功能不仅仅是找到这100个人,而是让那9900个人也加入这个游戏

文官集团能给皇帝带去的约束是软约束,是道德压力,是苦口婆心,至于皇帝听不听,那要看运气了。

总结:文官制中的“官”,也就是官僚集团,通过一个细密的组织网络,把一个庞大的帝国给捆到一起,产生了巨大的组织红利。其次,文官制中的“文”,则通过抑制武人、财阀、宗教力量等,把社会精英引流到了读书做官、为皇帝服务的道路上来。这两个机制相结合,文官制大大强化了古代中国的国家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成为一种深厚的传统。

黄宗羲:“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才是真正的现代精神,这种文官集团所运行的,才是真正的现代国家。

【美国】在美国很多保守主义者看来,让政府负责医保,是一只特洛伊木马,表面上政府买单,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国家医保可能带来低效率,可能影响医疗创新,也可能制造大政府。

二战和之后的冷战,对美国的国家能力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这个世界上,比悲惨更可怕的,是不为人知的悲惨。一旦有了信息的开放和流通,社会就有了推动变化的杠杆。

从中国历史上反反复复“官逼民反”的故事也可以看出,缺乏民意约束的巨型官僚体系未必是好事。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之频繁、之浩大、之惨烈,在世界历史上都非常罕见。

当一个社会不断涌现盖茨和马斯克,成就爱因斯坦和费曼,培育硅谷、好莱坞或者百老汇,其国家能力,从根本而言,是民间活力和个体创造性的溢出效应而已。国强不必民弱,甚至民强国可更强,这一可能性的存在,还是鼓舞人心。

历史或有许多投影,但并没有宿命,既然它曾经转向,就有可能再次转向。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命运指向何方,常常取决于“沉默的大多数”是否继续沉默下去。

这个世界的“老大”是谁,深深影响历史的前进方向,因为“老大”会试图在全世界复制自己的形象。

某种意义上,也只有经由观念变迁推动的制度变迁才是牢靠的、坚固的。因为如果是经济利益驱动的制度变革,有可能经济危机一到来就制度动摇了;如果是政治精英推动的变革,有可能换了一任领导人后制度就坍塌了;如果是国际格局变动引起的变革,也可能因为国际局势的变化而倒退。只有制度变革是建立在观念变革的基础上的,它才是扎实的、可持续的,因为观念一旦形成,往往具有相当的韧性。

同一件事,被两个不同的话语体系全是成了褒贬相反的事情。这就是观念的力量——它是我们吸收信息的“意义加工软件”。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当司机们、厨师们、清洁工们、教师们、白领们……都成为“异议分子”,这个国家还怎么运转?全民抗争会无限提高旧制度运转的成本。真正给旧制度带来致命一击的,是体制内的人开始动摇。

观念的变化本质上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吃饱穿暖了,人们就开始关心权利和自由等价值了。大体而言,经济发展的水平与民主观念的深入程度呈正比

哪里有反抗的机会,哪里才会有反抗。反抗并不与压迫成正比,而是与反抗的政治机会成正比。

启蒙思想的致命吸引力,不是因为它来自西方,而恰恰是因为它来自我们自己的内心。所谓启蒙,未必是把一个外来的什么思想塞到我们的脑子里,而是用一盏灯把本来就是我们心灵深处里的东西给照亮而已。

源于道德直觉的正义感有种令人敬畏的天真。

工业经济,强调流水线、纪律感、集体性、整齐划一。而后工业时代的经济则要求个体的创造性、主动性和表达欲。当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自主的个体选择去塑造自身命运和社会命运,民主就越可能出现和稳固。

无数道理,每一个国家、每一代人,往往都需要亲自撞的头破血流才能真正领悟。有时候,甚至撞得头破血流也难以领悟。很多时候,耐心比勇气更难达至,节制比热情更需要技艺。

【平庸之恶】(奇怪的空白)

善与恶的“捆绑销售”

在任何国家,面对民众,恶都是很难被推销的。打压异己、剥夺自由是一种恶,直接推销它很难奏效,但是,当恶与善捆绑出现,人们却有可能为它慷慨解囊。

艾希曼——罪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执行上级命令、做了本职工作而已”。平庸之恶,只需要一点盲目而已。无法反思行地看待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艾希曼罪恶的核心要素。

很大程度上,这正是邪恶政治的秘密。它把邪恶切成一小份一小份,小到每一份邪恶的实施者完全感受不到邪恶的份量,他们只是恪尽职守,把面前这一块画板画好,但是,当所有的画板都画好,汇聚成一个巨大的饼图时,一个极其恐怖的画面却出现了。这也是为什么艾希曼觉得特别冤。

集体作恶的1+N模式

邪恶的上演并不需要多少真正的“坏人”,只需要金字塔顶端的导演,和无数略微有点“近视”的普通人(拒绝看到“大大图景”)这就是邪恶的1+N模式。普通人就普通在,如果有人让我们去杀一个人,我们既没有足够的胆量也没有足够的恶意去做这件事,但是,如果只是让我们去传达信息、去维持治安、去登记财产、去清理骨灰、去注射某种药剂……我们中的多数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去执行。将他们相互连接的力量,是权力,巨大的、失控的权力。“平庸之恶”的背后,是“激进的恶”。权力如何制造“暴民”,不妨将其机制拆解为三个层面:首先是暴力和高压,其次是利益诱惑,再次是意识形态。

其实,所谓“不知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想知道”,而“不想知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敢知道”。

“理性的无知”——特定情况下,人们可能会选择对自己无法承受、无法改变、无法超越的东西保持无知,因为“知道”会唤醒良知,而恐惧让你只能无所作为,与其让你的无所作为拷问你的良知,不如什么都不知道。

在一个资源垄断的体制中,这些年轻人获得成功的最便捷途径,甚至唯一途径,就是加入一场恶的游戏。

意识形态本质上是一种翻译软件,把一个混乱的、无序的世界“翻译”成一个有意义的世界。把恶“翻译”成善,或把“主动的大恶”翻译成“不得已的小恶”,那愿意做恶的人就不但乌泱乌泱的,而且慷慨激昂了。岂止纳粹主义,几乎所有的政治迫害,都会有一个将其迫害正当化的意识形态话语。

恶一旦被启动,会形成越来越深的漩涡,因为恶往往需要更大的恶去掩盖。

所谓盲目,与其说是个体“不思考”,不如说是系统的“反思考”。它不是任何人天生的无能,而是制度所施加的近视。因此,面对恶的蔓延,面对高压,面对诱惑,尤其是面对那种不容置疑的政治话语,一旦你了解人之为人的错弱,一旦你认出自己在极权主义当中的倒影,作为个体去思考,去看看不到的,去听听不到的,去寻找更大的图景,就不仅仅是一种兴趣,而且是一种义务。

文化差异。我理解的文化差异,不是指每个文化铁板一块、万众一心,而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刻,每个文化圈的“平均观念水位”或者“中间观念水位”的位置不同。

如果自由不是普世价值,为什么全世界的监狱都要上锁?全世界的监狱都要上锁,说明全世界人都渴望自由。

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未必就是“文明的冲突”,只有当冲突是因为“价值差异”而发生时,我们才说这是“文明的冲突”。比如巴以冲突,虽然它的确发生在不同的文明之间,但是更主要的是生存空间的斗争,和价值排序没有太大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很难说中美目前的矛盾在多大程度上是“文明的冲突”,在多大程度上是利益的冲突、权力的冲突。

价值冲突是所有文明都不得不穿越的风暴。危险的不是观念差异,而是这种差异的极化。最好的可能性当然是,进步主义者走得更慢一点,对深厚的传统抱有更大的温情,而保守主义者则走得更快一点,对未知和陌生更加开放。在一个价值迅速变迁的时代,世界最终可能会变得更好,但是在此之前,它常常会变得更糟。

在现实世界中,选择往往不是在“更好”和“最好”之间,而是在“更糟”和“不那么糟糕”之间。

委内瑞拉:很多国际观察者以为经济灾难会让马杜罗政府垮台,但是,他却神奇地把经济崩溃变成了他的政治资产。因为当经济极度短缺,而政府控制了有限供给,资源分配就成了政府控制民众的武器。(如:不给政府投票的,医生不许给他们看病。)

富国的穷人对于本国的富人来说是不幸的,但时对于穷国的穷人来说,又是相当幸运的。

投胎太重要了。有些穷国的穷人,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到富国,这真是一种理性选择。

一旦一个社会高度不平等,哪怕它采用了民主的外衣,依然可能会沦为寡头统治。

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越穷的人边际消费倾向越强,他的一切需求都是刚需,所以他的钱会更快地回到经济循环当中去。

所谓“产能过剩”换一种说法,就是“消费不足”。中等收入陷阱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高度的不平等。而那些长期陷入中等收入止步不前的国家,都是贫富悬殊非常严重的国家,当大多数人在贫困中难以自拔,经济发展就失去了后劲。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也是一个经济原理。

只要是社会问题,答案几乎从来不可能“简单”。尤其是一个断断续续存在了几千年的社会问题,如果至今悬而未决,一定不是你一拍脑袋就能想到解决方案的,不然为何前面几千年从来没有人想到?

在“受害者叙事”中,富人的贪婪以及他们所买通的权力,是不平等加剧的核心原因。资本的全球化极大地压缩了蓝领工人的谈判权,这是贫富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学者认为,最近几十年,美国贫富差距拉大的最重要原因,是技术进步。

不平等问题之所以棘手,是因为平等并非我们所追求的唯一目标,它只是我们所珍视的各种价值之一。我们真正想要的,不是“向下的平等”,而是“向上的平等”,不是把上面的人拉下来,而是把下面的人拉上去。而在“向上的平等”中,平等就必须和其他价值并存:自由、秩序、创新、责任感,等等。这种平衡才是最艰难的。

【总结】政治的可能与不可能

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俾斯麦

一个中心思想:政治创造可能,但是政治亦有边界。——政治“可能”让一个国家成为地狱,但是它却“不可能”让它变成天堂。政治所能抵达的上限不会那么高,但是它所能抵达的下限却可以非常低。

政治可能扼杀所有的社会关系和个人努力,但是它却不可能替代所有的社会关系和个人努力。当政治非常糟糕的时候,比如一个极权政府掌控一切,它可以摧毁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自发的社会组织、家庭乃至人性,使所有人的生活变成一场噩梦。另一方面,当政治非常好的时候,它也只是制定一个相对公平的游戏规则。公平的游戏规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绝不是一个充分条件。好的政治注定只是美好生活的前一半,而后一半则取决于社会、市场、文化以及每个人的努力。这种不对称,就是我所理解的“政治现实主义”。

遗憾的是,在当代世界,人们普遍缺乏这种“政治现实主义”。

不切实际的假定:政治可以神奇地解决一切难题,而政府有义务包揽所有人的幸福。

经济的第一原理就是稀缺性,因为从来没有那么多资源可以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但是政治的第一原理是什么呢?就是忽略经济的第一原理。

政治存在什么约束

1、社会结构的约束。当一个社会由极端对立的二元阵营构成并且任何一方都缺乏妥协精神时,鲜有任何政治力量或制度可能突围。

2、历史的约束。

3、地理的约束。

4、(最多的)文化的约束。当观念的水位太低,所谓宪法就成了一张随时可以撕掉的废纸而已。

好的政治很难在逼仄的社会、经济、文化、地理、历史空间中长成参天大树。很多人期待制度的改写或者政府的更替可以一夜之间让“大地旧貌换新颜”,这种心态,说好听点,是一种浪漫,说难听一点,则是一种懒惰。真正的政治变革不可能仅靠自上而下的力量推动,它必须同时自下而上地生长。

尽管历史、地理、社会、文化构成政治发展的约束,但这些约束不是牢笼,每个社会对其政治未来,都有一定的选择余地。

在卓越的和糟糕的艺术之间,是政治行动。行动需要勇气,需要到的觉醒。恶的泛滥未必需要多少“坏人”,往往只需要一个“魅力四射的疯子”加上无数“不假思索”的人。在这个“1+N模式”中,一个普通人要从“不假思索”中出走,它必须跳出“此时此刻”,获得一个更高更远的视角,足以看到历史深处的亡灵,以及道路尽头的悬崖。

很多时候,比左右之争、东西之争、普世与民族之争更重要的,是狂热和温和之争,是斩钉截铁和怀疑主义之争,是感叹号和问号之争。

同一个物种,居然会同时如此智慧和愚蠢、伟大和狭隘、勇敢和懦弱。

不过另一些时候,没有尝试未必是一件坏事。如果知识是确切的,专制就是必要的。恰恰是知识的不确定性,让我们需要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情境中不管重返基本的道德问题和历史经验,用我们自己的头脑思考,并以这种思考成就人之为人的尊严。

政治复杂到令人绝望,但也正是这种复杂,让思考充满乐趣,让自由成为必要,让未来涌现无穷无尽的惊奇。

——刘瑜

——由Simion Watney整理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全书精华内容整理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段迷航的旅程,约翰踏入了世界尽头咖啡馆。


请闭上眼深思:你有没有过一种想法?高中的时候,为了考大学而努力;上了大学,为了找工作为努力;再之后,来到公司上班把时间花在努力升职上;现在,我开始质疑那些引导我沿着这条道路前行的人,怀疑他们只是把自己曾经接受过的指导跟我重复了一遍。

对于当下的生活,很多人都觉得”挺好”,但是有的人——就是要寻找比”挺好”更令人满意的状态、更棒的生活。而向前迈出一大步。

他一定要弄清他为什么存在,定义自己的“存在意义”(Purpose For Existing,PFE)。——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他可以为了实现PFE做十件、二十件甚至成百上千件事。他可以做任何事,清楚自己的PFE,并会尝试各种他们认为有利于实现PFE的活动,这些人通常对生活的满意度很高。反之发现,对生活满意度很低的人,做的事情和他们的PFE无关。

(他们)对自己喜欢做的事,不仅掌握了许多知识,而且做起来又充满热情,大家喜欢咨询他们相关的事情,还喜欢拉上他们一起做事情。并认为:他们一定很积极乐观。清楚自己PFE的人,为实现PFE全力以赴的人,确实运气非常好。当自己为实现存在意义而努力时,幸运的巧合就会自然出现。大家会情不自禁的被他们的激情和热情感染,主动想帮助他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帮一把。

浮潜时偶遇的绿海龟,是我的老师。绿海龟从不与海浪相争,而是巧妙利用海浪的力量。我之所以无法追上它,就是因为我不顾海水的方向,自始至终都在划水。而海龟借助海水的力量,始终可以优化自己的效率。——如果你和你想做的事不在同一个频道,你就会浪费许多精力。等你有机会做你想做的事时(超越绿海龟),你可能已经没有力气或时间了。

每一天都是一个机会,可以做我想做的事,不需要等到退休!每天,花一个小时做我真正喜欢的事。某样东西是否能让你的生活更圆满,由你自己说了算,和别人告诉你它圆不圆满无关。生活本来就很精彩,只不过有人没发现自己是作者,没发现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创作。

不管别人让我们相信什么,不管我们在广告中听到什么,不管我们对生活的高压有什么感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除了我自己,没人关心你的细节。

关于死亡。没自问过死亡问题、没有为实现PFE而努力过的人,害怕死亡。如果弄清了自己存在的意义,选择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的PFE,最后真的都做到了,为什么会害怕死亡?达成心愿、每天做自己想做的事,没有理由会害怕失去做那些事的机会。

只有当你弄清自己为什么存在,并且开始为这个存在意义做出实际努力后,你才能感到满足。

人们寻找答案的方法各不相同。有人通过冥想问自己为什么存在;有人一边听自己最爱的音乐,一边记录自己的想法;很多人选择到大自然中自己一个人静一静;也有不少人选择和朋友或陌生人交流分享这个话题;还有人会通过阅读,在书中理念和故事的引导下找到答案。

遇到【热爱的事物】,人们会有生理反应。产生一种”就是它”的感觉。

我发现,在我疯忙的时光中,不仅海滩始终存在,太阳也始终存在,海浪也始终冲刷着那片海滩,眼前的一切已经存在了百万甚至上亿年。从宏观视角来看,我们的压力、焦虑、胜利和失败全部都微不足道。

随着时光流逝,大多数人的旅程会在这里结束:他们仿佛在窥探篱笆墙上的小洞,清楚地看到他们想过的那种生活,但出于一些原因,他们不会打开门,走进那种生活。我问我自己,如果说对改变生活会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没早点儿做出改变。现在,我已经明白了自己的存在意义,也会为了实现这个意义而努力生活。门的另一边,我永远不会再回去了。

——约翰 史崔勒基

《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全书精华内容整理

——李录

我把文明定义为人类利用自身与环境中的资源在生存发展中所创造出来的全部成果,意在计量人类和其最接近的动物祖先之间拉开的距离。文化是指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在漫长的时间里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及信仰。文化用来区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区别,而文明则是用于描述人类发展的共性,并区别人类与动物祖先。

根据人类生产方式的不同,我大体上把人类文明的发展阶段分成三部分:采集狩猎文明或1.0文明,农业畜牧业文明或2.0文明,以及工业革命为先导的科技文明或3.0文明

农业文明是短缺经济,科技文明的本质是富足文明。在现代社会中,任何可持续的政治体制可能都需要把个人放在和集体同等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位置上。

地球有45亿年历史,生物大概只有15亿年历史,而人类只有15万年历史。人类和其他动物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脑容量巨大,计算能力超强

公元前9600年左右农业文明的诞生是地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礼物。

物理学和数学(几何学)可以用简明的公式和数学语言将纷繁复杂的自然物质世界解释得清晰了然,还能被反复证实、证否,而且有极强的预测能力。科学本身不能解释意义,受科学方法影响的科学哲学却有可能。

人类出现后的几十万年间,尤其是过去一万年间,人类对地球的改变如同再造。将来人类改变整个星际也是完全可以想象的。

人类的文明让熵减成为可能。文明的力量比反文明的力量积累真知的速度更快,因而有可能永远取得先机。如果文明的火炬得以传递延续,终有一天,我们可以探索茫茫星际宇宙,在空旷死寂的宇宙中创造出不灭的光芒。

虽然人类诞生之初也只是采集和狩猎,看起来和动物祖先并没有太多区别,但是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即使是其他的类人猿,也没有像人类一样,在短短几万年里步行穿过了冰川、海洋,足迹遍布全球;也没有像人类一样,在所有地方都留下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决心、驱动力、对于意义的追求、艺术的表达,其他的类人猿都不具备。

两种力量悬殊的文明一经相遇,先进的文明势必要征服落后的文明。文明的传播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先进文明的殖民,另一种是生活在落后文明地区的当地人模仿学习新的生产方式。

莫里斯定律:历史,就是懒惰、贪婪、又充满恐惧的人类,在寻求让自己生活更容易、安全、有效的方式时创造的,而人类对此毫无意识。但同时人也显示出了强大的学习能力,一旦自然条件开始提供机会,他们很快就把自然资源条件转化成自己生存发展的巨大前进动力。

直到工业革命到来之前,农业文明社会的发展轨迹始终遵循着“上升、冲顶、衰落”的循环规律,社会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就会达到一个峰值,同时触及难以逾越的天花板,之后不可避免地衰落,后退,再上升,触顶,衰落,如此循环往复。

无论是孔子、释迦摩尼还是苏格拉底、以色列先知,共同的出发点、核心关怀的对象都是弱势群体、普罗大众。他们共同反对的是腐败、野蛮、欺瞒百姓的统治者和坏政府。因此他们的思想带有很强的革命性,但是他们本身都不是革命者。他们的使命主要是探讨人、社会、国家的终极问题:什么是人的意义?什么是政府存在的原因?什么是好的政权,好的社会?他们也追求人生的意义,追求人在自身生活和利益之外的升华。

第一次轴心时代的思想在人类农业文明第一次冲顶的尝试中都有所体现。第二波轴心时代重点是对灵魂的安慰,呈现方式几乎都是宗教。中国的轴心时代思想直接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制度创新——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是整个2.0农业文明时代最伟大的制度创新,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我认为称得上第二伟大的制度创新。

传统上的政权方式是以血缘为基础,谁打下了江山,谁的血缘关系就变成了权力分配的最根本依据。但是血缘并不确保能力,尤其不能够保证几代以后掌握政权者的能力,所以这样的政权都不能够持续。

轴心时代另一个重大遗产是思想的多样性。思想不仅仅是建立公平社会和政权、安慰灵魂的手段,从希腊的“为知识而知识”开始,思想本身成为人追求的目的。人类在思想上的进步逐渐发展出近代的科学,从此开始真正主宰世界。

1776年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三件事发生了:亚当斯密在英国出版了《国富论》、美国的国父们发表了《独立宣言》、瓦特在伯明翰宣布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合适的角色就是不干预、不作为,政府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私人财产,保证自由竞争存在,反对垄断,保证自由市场的秩序,在国际间推动自由贸易。

现代科技和现代自由市场经济的结合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制度创新,这一次制度创新让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得到自己应得的物质财富。虽然科举制下的政治治理权力是相对公平的,但是当政治权力被转化成经济财富分配的时候,一般人就会认为它不公平,是腐败。自由市场经济是人类历史上实现繁荣和进步最伟大的发明。

现代科技与自由市场经济无缝结合是3.0文明最核心、最本质、最成功的社会形态。是现代化的本质,使得人类经济进入到一个可持续的复合增长的状态。而进入到这种状态的社会和国家就是现代化的社会和国家。无穷发展的科技和无穷增长的人的需求有机结合,是3.0文明最根本的动力。

3.0文明的最大特点就是科技知识与产品的无缝对接,知识本身的积累性质,使得现代科学技术和自由市场结合时,无论是效率的增加、财富增量,还是规模效应都成倍放大。

通过自由市场机制,现代科技使产品种类无限增多,成本无限下降,与人的无限需求相结合,这样就产生了现代3.0科技文明。同一市场中增加的、交换的人数越多,市场越大,创造出来的增量就越多。所以自由市场本身就是个规模经济

一个国家增加实力最好的方法是放弃自己的关税壁垒,加入到这个全球最大的国际自由市场体系里去;反之,闭关锁国就会导致相对落后。这就是3.0文明的铁律。是现代化的本质。

捕鱼的第一条规则:去有鱼的地方捕鱼。第二条规则:千万别忘了第一条规则。当竞争太激烈时,你再努力工作也无济于事。

3.0文明根本的刚性限制

1、3.0文明铁律。一旦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国际市场之后,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离开。

2、理性的大国之间不可能展开全面无底线的战争。

3、全人类面对的一些特殊挑战只能依靠国际合作,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合作才能应对。

由于这些刚性限制,大国之间不太可能发生全面、持久的战争;没有国家愿意离开国际市场,大国出于自身利益会努力保护现有国际市场体系;大国之间会在彼此及全体国家共同利益上深入合作。

我个人的亲身经历和求知思考的旅程都让我变得越来越乐观。所有邪恶都是因为缺乏知识。如果有了足够的知识,人类社会就会战胜邪恶,不断向前进步。

人生的意义就是获得真知,并以此让个人、社会、世界变得更加富足、公平、进步、美好。世界上不存在百分之百的真理。但是真知一定要有足够的正确性使其能够有用,而且可以不断被证实、证否,不断被修正,不断进步、完善。一个成功的社会必然会有一种宽容、批判、容错的文化,让真知得以存在、发展和进步。

人类就本性而言情感上追求结果平等,理性上追求机会平等。对结果平等的追求使得人类文明的任何进步都会最终传播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建立了提供机会平等制度的社会都会繁荣进步、长治久安。

现代化就是当现代科技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时所产生的经济无限累进增长的现象。

中国通常以国有专营的各种方式与民与商争利,以均贫富稳定社会,这样既充实国库,又让实际执行的官吏中饱私囊,一举三得,这样的措施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在过去几千年里,由于政府的管制,民间经济常常处在自由、繁荣、管制、重新开放的循环之中。商人的利益和财富也会随着这只看得见的手跌宕起伏,以至于对运气的信任成为中国商人的集体强制记忆,甚至渗透入了中国文化。中国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管理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造成的条件反射式的选择。

中国今天的市场经济已经初具雏形,但是还不完全自由,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两只手还在调节之中,常常还会左右互搏

前人走过的路已经铺好,方向、目标也都明确,只需照着走原路或是抄近路追赶,这时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能推动经济跑得更快。但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有极限的。当投资接近GDP的一半,鬼城在各地出现时,以投资拉动GDP增长也遇到了瓶颈。长期来看,像中国这样大体量的经济,要实现真正长期可持续的增长只能靠内需

一旦赶上以后,政府就不得不预测未来的状况。此时面临的市场竞争瞬息万变,需要选择赢家、输者,相比政府,市场的优势就明显了。在自由竞争的市场里,在没有外力干预下,无数个体受资本利益驱使,甘愿冒风险试错,最终成功者必然是市场最需要的,也必然是对未来社会资源最有效的分配。

长期背离自由市场经济的其他经济模式后来都失败了。

中国未来几十年在经济上最核心的变化将是从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转变为以政府为辅助的全面自由市场经济内需、服务将占GDP主要部分。经济资源将对全民开放,金融、能源、土地等将不再对外贸、国有企业倾斜,而是通过市场机制向全民放开,以公平价格在全国范围流通。国有企业经营特权将逐步打破,逐渐形成与民间企业的自由竞争。国企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也将逐步分离,引入民间资本,管理彻底市场化,国有股份逐步进入社会保险体系。而随着社会保险体系的逐步完善,民间储蓄也将通过逐渐规范化了的股市、银行等金融媒介有效地进入到实体经济,从而形成资本、企业、消费的有机良性循环。城乡二元结构将被打破,所有公民逐渐享受同民同权,城镇化仍会高速继续,政府将从早期的中心角色中逐渐淡出。从中长期看,政府将从经济一线主力队员任上逐步退役,专注成为游戏规则制定者及公平的裁判员。政府经济管理方式逐步从正面清单过渡到负面清单。

中国文化的未来最可能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及其现代化的演进。文化是深入骨髓的,是一种信仰。理性思维、科学方法,尤其是对人文、社会问题的理性思维是科技文明社会的一大特色。

今天的学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还是可以做到客观、专业,但是一到社会、人文等公共领域就没有那么理性了。因为没有共同承认的事实与逻辑,没有共识基础,观点争论就像平行的轨道一样互不交接,种种新奇观点让社会像浮萍一样随风摇摆、人心跌宕。

启蒙首先是对中国今天现状的客观、理性认知,从承认没有答案开始,以理性的态度重整国故,经过长期的积累,在中国的传统中发现今天仍然闪光的价值。也只有站在自己传统的坚实基础上,才有可能批判性地接纳外来文化,逐步、慢慢地构建社会共识。理性思维、科学方法仍然是社会、人文领域内逐渐积累可靠共识的唯一有效办法。

中国文化对熟人之间的关系有一整套规则,人人都遵守,但在陌生人之间却没有。人情社会里,人情高于法律,这就让社会秩序受到极大挑战。过度陷入人际关系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是,缺乏陌生人之间的道德准则,是导致商业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要在传统文化里面重新塑造适合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体系

诚实不等于要讲全部的真话,但是诚实一定意味着不讲假话,不有意地误导对方,更不会有意地欺骗对方。在诚实的条件下,陌生人之间更易逐渐建立互信,在互信的基础上更容易进行交换,进而产生附加价值。当诚实被社会接受成为陌生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后,不诚实带来的损失也会因叠加效应放大。

中国文化复兴与演进,就是在科技文明的大背景下,通过理性思维、科学方法,对传统文化“整理国故”并演进、发展,经过长期、持续积累,逐步建立社会共识,还给中国人和中国社会一个共遵共守的道德伦理,以及人们可以安身立命的共同信仰。在此基础上,紧跟全球科技文明社会中的创新前沿,并逐步做出作为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所相当的贡献。

西方政治现代化的一个伟大制度创新——宪政民主制。指的是有限政府,政府权力受到宪法制约。一国之中没有任何人的权力高于宪法。同时,个人权利与自由得到宪法保障,政府不得随意干预。

道家提倡的政府无为而治恰恰暗合市场经济的逻辑。法家的赏罚规则需要在新时代做出调整,因为来自政府的赏已不再是个人成就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来源。赏轻,则罚也需要轻。总的来说,与科技文明相适应的现代政治需要多一些道家底色,与民休养让利,轻罚轻放,并兼顾个人与集体的利益。

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用个人能力取代血缘关系来决定权力政治的分配。

任何可持续的政治都需要充分尊重人性。尊重人性当然也必须尊重人性中所有的自私、懦弱、不完美,市场经济和科技创新恰恰给了所有不完美的个人无穷的空间和意义。对利润的追求、自私甚至贪婪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蓬勃向上的动力,懦弱和懒惰为科技探索及普及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攀比、炫耀甚至也是消费增长的一部分。

在科技文明的现代社会,西方从人权概念出发,以个人自然权利的来源界定公民权利的目的和分配。中国历史上实行的是以权力分配机会平等为基础的政治贤能制

中国政治面临的问题从来都是大数问题。人口到了一定量级,所有在小国中的成功实践都未必适用,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成功经验对中国而言仅仅只能作为参考。

美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以土地争夺为目的的战争中胜利后却主动放弃占领土地的国家。如果说2.0农业文明时代的核心诉求是土地,在我看来,3.0科技文明的核心诉求就是市场的大小。长远来看,3.0文明的铁律是:最大的市场最终会成为唯一的市场

中国某个朝代的皇帝(甚至今天),不再讲儒家之道、仁义道德,在历史上可能遭人唾弃,被称为“暴君”,但在当时却没有人可以阻挡

大家越来越认为让中国加入WTO是个错误,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成了美国秩序面对的最大挑战。美国一直缺少真正的“知华派”,很少人能从“同情的理解”出发,真正全面客观地,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了解中国。相对而言,中国对美国的了解则更深刻一些。

美国秩序下的国际市场仍是自由竞争的市场,为WTO的每一个成员国都提供了平等竞争和发展的机会。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GDP中的占比从1.75%上升到今天的15%,都是在美国秩序下才完成的。应该说美国秩序总体上是比较厚道、公平、合理的。中国想要发展,绝对离不开美国秩序下的全球国际市场。中国离开全球共同市场的几率几乎为零

中美关系尤为重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因为科技是3.0经济的第一推动力,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不会发生变化。尽管中国可能在经济总量上成为世界第一,但是在人均GDP和高科技的发展上,美国仍然领先。而中国的制造能力、市场纵深,都与美国互补。中美合作是维系区域和平、推动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石。

如果中国能够继续保持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履行国际义务,积极分担诸如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等国际责任,欧洲与日本就不太会在中美之间彻底选边,这样中国就不会在最新的科技发展前沿掉队太多。

在面对国际挑战时,中国最重要的对策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市场经济,坚持不离开国际共同市场。因为共同的利益,因为3.0文明的铁律,因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因为历史提供的经验教训,使得东西方之间的不同、冲突、误解更可能是局部性的、短暂的、可控的,不会是长期的。而东西方之间的信任、合作、共同利益、发展,会成为本世纪下面几十年最大的主流。

只要中国继续走在3.0现代科技文明的路上,继续坚持主体自由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那么它的主要大类资产的表现,股票、现金的表现大体会遵循过去300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基本的模式,经济仍然会持续累进式的增长,连带着出现通货膨胀,股票表现仍然优于其他各大类金融资产,价值投资理念在中国与美国一样仍是投资的大道、正道,仍然可以给客户带来持续稳定的回报,更加安全、可靠的投资回报。这就是价值投资可以在中国实行的最根本性的一个原因。

今天中国在资本市场中所处的位置,资本市场70%仍然是散户,仍然是短期交易为主,包括机构、也仍然是以短期交易为主要的目的。价格常常会大规模背离内在价值,也会产生非常独特的投资机会。

人类共同的体验,对艺术、对信仰、对哲学、对爱与同情的体验共性会越来越强。尤其是共情(Compassion),而艺术也越来越会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源泉。新的全球性政府管理体制不仅可能,而且很可能成为必然。

#资产管理行业#

两条不可破的道德底线:

1、把对真知、智慧的追求当作是自己的道德责任,要有意识地杜绝一切屁股决定脑袋地理论。如果你思考得不深,你很快就把自己的利益当作客户的利益。这是人的本性,谁也阻挡不了。

2、受托人责任的意识。客户给你的每一分钱都汇聚了这一家人一生的辛苦节俭所得。

长期投资,复利的力量无穷。通货膨胀和GDP的增长是解释多年现金和股票表现差异的最根本原因。整个经济里的钱要想去增长,就要提前增量;要想实现实体经济增长,就要提前投资。这个时间差,就使得通货膨胀成为一个几乎和GDP持续增长伴生的现象。

每一个人投资的时间是有限的。绝大部分投资人有公开记录的时间也就是十几、二十年。就我能够观察到的,能够用数据统计来说话的,真正能够在长时间里面可靠、安全地给投资者带来优秀长期回报的投资理念、投资方法、投资人群只有一个,就是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的理念只有四个。(1-3格雷厄姆;4巴菲特)

1、股票不仅仅是可以买卖的证券,实际上代表的是对公司所有权的证书,是对公司的部分所有权。(所有权

2、理解市场是什么。市场的存在只是为你而服务的。(市场先生

3、安全边际。(价格够不够低、公司的基本面够不够好)

4、投资人可以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真正建立起自己的能力圈,能够对某些公司、某些行业获得比几乎所有人更深的理解,而且能够对公司未来长期的表现,做出比所有其他人更准确的判断。能力圈概念最重要的就是边界。

资产管理行业,虽然是服务行业,但是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跟投机的区别很难被鉴别。但我没有看到任何正式的教科书里谈到这个根本的问题。为什么没人谈这个问题呢?大多数人要不是没想清楚,就是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利可图。不谈这个问题的好处在哪?可以收税啊。它实际上收的是一种无知税,或者叫信息剥削税。大批的人能在这个行业里存活下来,主要是靠信息剥削。

判断价值投资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运气还是能力。你得到的成功真正是你付出得来的,别人认可、你也认可,所有其他人客观地看也认可。

价值投资人的品性

1、他要比较独立。

2、确实能够做到相对客观,受情绪影响较小。

3、既要极度地耐心、又要非常果决。

4、对商业有极度强烈的兴趣。拥有商业头脑。喜欢琢磨,兴趣实际上是主要的动力。一旦脱离了商业,你的敏锐度就会慢慢消失。

相比之下,智商和学历真的不太重要,如果是,牛顿就是股神了。

我发现如果能有足够安全边际的时候就敢买。买完以后人的心理就真的变了。价值投资所说的股票是一种所有权,这其实也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一旦你开始用所有者的角度来看生意的时候,你对生意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敝帚自珍)。

可持续的东西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你得到的东西在所有其他人看来,都是你应得的东西,这就可持续了。

你不被市场的上上下下所左右,你能够清晰地判断公司的内生价值是什么,同时你对未来又怀有敬意,你知道未来预测也很不确定,所以你以拥有足够的安全边际的方式来适当地分散风险。

凡是把圈画得超过自己能力的人,最终一定会在某一个市场环境下把他自己彻底毁掉。市场本身就是发现你身上弱点的一个机制。

我们今天谈论的一些所谓明星投资人,有连续十几年20%的年回报率,可是最后一年关门的时候一下子跌了百分之几十。他在最早创建基业的时候,基金规模很小,丢钱的时候基金的规模已经很大,最终为投资者亏损的钱可能远远大于为投资者赚的钱。但是他自己赚的钱很多。如果从开头到结尾结算一下,他一分钱都不应该赚。这就是这个行业最大的特点。

卖方的方法就是“我想卖的东西永远都是最好的”。

有用的知识。首先它可以被证实,它的逻辑和你看到的事实都能够支持它。统计学一定要学好,因为现实中遇到的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统计学的问题。让自己的兴趣来引导,用科学的方法、诚实的态度缓慢地、一点一滴地去积累知识,仍然是我看到的唯一可靠的学习方法。

相互合适的人慢慢都会找到彼此。找不到的时候也不用急。如果有耐心,有这颗平常心,慢慢地去做,也会做得反而更好。节制生活,锻炼身体,用双赢、用黄金法则来组织自己的生活,不要强迫自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些听起来都是常识,但是你在年轻的时候这些常识不太容易真正做到。因为大家着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不怕慢,慢就是快

不要强迫自己去做不擅长的事。你可以去找有这些品性的、擅长的人去帮你。人总是需要找到自己比较擅长又喜欢的事情来做,这样自己才能做得高兴、充满动力,因为不是为别人而做。

洞见从何而来?怀着无穷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去不断地学习、终生学习。你学习到的一切知识都是有用的。

机会不会均匀地出现。

市场是为那95%热爱交易的人设立的,这些人本质上就有弱点,他们总想着交易,一旦你热衷于交易,就必然会犯错。你的七情六欲私心杂念都会暴露出来,恐惧、贪婪这些本性也会导致你犯错。一旦他们犯错,市场波动,你们的机会就来了。(前提是你们属于那5%的价值投资者)。那些思维活跃的、时刻做好准备的人,一旦产生洞见就会看准时机行动,他们会在这些变化中创造巨大的财富。

市场之所以需要投资人,是因为投资人是真正能够给证券定价的人。如果市场缺乏定价的机制,就会对整个融资造成扭曲。被动投资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做定价。

投资游戏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做自己。你必须要确定你比对手知道得更多,预测得更准确。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游戏,你会碰到很多既聪明又勤奋的人。

那些看上去稳定、可预测的事情可能结果并非如此。相反看上去不稳定的最后却很成功。

如何做出卖出决定?

1、如果你犯了个错误,那就尽快出手,哪怕这是一个正确的错误。

2、股票的估值突然波动到了另一个极端。

3、发现了更好的机会,优化机会成本。

关于做空。那些最好的做空机会往往有着作假的元素在里面,作假可能会长期存在。做空的想法会牢牢占据你的大脑,分散你本该用于做多资本的专注。经济的发展驱使自然更有利于做多而不是做空。

对知识的诚实。清楚你知道什么;清楚你不知道什么;清楚你不需要知道什么;意识到总有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情况。只有对知识完全诚实,才可能在市场中生存、发展、壮大。在熊市的恐慌中能赚到最多的钱,只是你当时意识不到罢了。

赌性。赌场之所以不能大规模存在的原因就是它没有为社会提供任何基本的功用。短期内股票价格与经典经济学中的商品价格规律通常刚好相反。股市中股价大涨,大家反而会去买,上涨越快买的人越多;股价下跌时,大家就会卖出,熊市越厉害,卖得也越厉害。

作为基本面投资人,我们为什么现在投资中国呢?因为我们仍然能够发现一些优秀的龙头企业,它们比西方的同类公司更便宜,而且增长速度更快。这就是我们在中国投资的逻辑。

绝大部分时间,人的大脑是处于一种“自动驾驶”状态,我们对事物的反应其实和条件反射没有太大差别——自然选择设计的大脑就是这么有意思。

谁能够把一个替代的ETF发展出来,能够比较公平的代表经济的状况,这对普通大众投资人就是一个很大的贡献。监管层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给投资初学者的建议:

向最优秀的人学习:聆听、研究、阅读。但是理解投资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践。作为初学者,试着去理解一家公司,明白它是如何运转的:它如何盈利,如何组织财务结构,管理层如何作出决策,和同行业内竞争对手相比有何异同,如何根据大环境调整自身,如何投资盈余的现金,如何融资等等。从选择一家自己能力圈内的公司并透彻研究它做起,这对初学者来说是个非常好的起点。

普通人如何保护并增加自己的财富?

1、现金。当你没有发现更好的机会成本的时候,现金是个不错的选择,肯定比你乱花钱去投机强。

2、如果一个市场的股权能够大致反映经济的整体状况,那么指数投资还是很有用的。

总的来说,个人投资者最忌讳的就是被市场诱惑。不去参与投机是最基本的原则,只要你做到这点,而且只去投资你懂的东西,不懂的东西不做,基本上不会亏钱。只要复利的时间足够长,这就是你人生最好的、最重要的机会。

《中国式增长》全书精华内容整理

——朱天

关于中国式增长的流行观点

1、全球化、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乃至房地产拉动。

2、人口红利。劳动力增长的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所导致的人均GDP的增长。

3、体制政策。包括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出口导向,也包括政治稳定、强势政府、高效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等。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必要前提,也是中国的优势所在。是必要非充分条件。

4、中国人的素质和传统文化。包括中国人勤劳聪明、重视教育、储蓄率高等。注意:成绩好不是因为更聪明,而是因为学习时间更长、对考试更加重视等。

经济增长一般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类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及产出水平的持续增加,是一个中长期的概念,通常用某个时期的人均GDP的平均年增长率来衡量。保持长期经济增长是一个如何不断提高生产能力的问题,而实现短期增长率目标是一个如何让生产能力充分利用的问题。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即人均GDP的增长)的直接动因只有三个:

1、物质资本(如机器、设备和建筑物)的积累,也就是投资

2、人力资本的积累,也就是教育和培训;

3、技术进步

投资、教育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不是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个是总需求的组成,根据凯恩斯主义,他们会短期影响GDP增长率。只有投资既是短期的需求,又是长期的生产能力的增加。投资才是经济增长的动因。

中国的消费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投资率则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是全球投资率最高的国家。

一个国家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还是必须主要依靠国内储蓄。中国的储蓄率够高(为什么我们高,结论主要是文化差异)。且高于国内投资率。中国不仅不需要依靠外资发展经济,而且本国的储蓄在国内投资不完,还有资金剩下来借给国外用。

美国需要相当多的外国资金(约GDP的3.6%)来维持其很高的消费率和正常的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投资。近年来,美国的贸易逆差中有将近一半来自和中国的贸易,但这也就意味着,美国的外资净流入有接近一半来自中国。很高的贸易顺差率就意味着巨大的资本输出,中国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主,拥有越来越多的国外资产,这将给对现存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带来巨大的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升级,投资的占比会下降,消费的占比自然会上升,但这不是说未来的GDP增长将更多地靠消费拉动,而只是说未来的GDP将更多地被用来消费。中国目前消费率很低,但增长率最高。消费的增速将会超过GDP增速。

人力资本(教育)的积累方面。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人均GDP水平)与人民受教育程度(主要体现在基础教育质量,比数量更重要)高度相关。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人力资本不能发挥其潜力,一旦实行了改革开放,中国与类似收入国家相比较高的教育水平就成了我们经济增长的巨大优势。中国在教育方面的得力,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最优秀的。(PS 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人民普遍重视储蓄和教育)

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关键的问题不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而是这个差距有没有在缩小,缩小的速度快不快。中国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正在快速缩小。论文平均质量低于美国日本韩国,但高于巴西和印度。

技术进步确实是中国4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又一驾有力的马车。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与最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所以还是要虚心学习,不能妄自尊大。创新水平正在迅速追赶最发达的国家。

中国式增长的根本动因

1、长期不变的因素,如地理气候和所谓的民族素质。

2、可改变因素,如制度、政策和文化因素。

高储蓄率:一个国家人民的节俭观确实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储蓄率,从而影响其经济增长。至于为什么各个国家和民族对节俭的重视程度有差异,有经济学家认为可能是由近代之前(16世纪前)各地农业投资的回报率的差异决定的,农业回报率高的地区的人民会逐渐形成储蓄和投资的文化,会更有长远的眼光。

在东亚,对教育的重视是来自人民而非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有其历史原因,与其悠久的文化传统有关。

不见得是重视教育导致经济快速增长,而可能是因为经济增长较快,所以教育的回报很高,导致人们更加重视教育。即使在文革年代,民间对知识的尊重和学习热情也并没有被全然摧毁。很多因为上山下乡而失去了继续受教育机会的知识青年在非常恶劣的条件下也没有放弃读书学习,这些人当中就包括很多现任的领导人。今天一些成功的中国商人和官员非常热衷于获得博士、教授的头衔,这样做显然没有实际的经济利益,只是虚荣而已,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国尊崇知识学问的文化特性。

在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的技术进步是极其缓慢的。一个农业社会再重视教育,也不可能实现快速的技术进步。持续的经济增长只有在工业社会才有可能实现,因为工业社会的经济增长主要不是现存的产品的量的扩张,而是产品种类的不断扩张、现存产品的更新换代、生产方法的不断改进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

储蓄和重视教育的文化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型增长的一个有利因素,但绝非充分条件,没有适当的制度和国际环境也无济于事。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快速崛起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但不是中国为什么比所有发展中国家增长更快的原因。

东亚的储蓄和教育文化有利于迅速学习、吸收和复制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从而不断缩小与后者的差距。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越南将会是继中国之后又一个实现经济腾飞的东亚国家。

中国发展的比较优势是勤俭节约和重视教育的传统文化,改革开放和中国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过去40年高速增长的根本动因;中国增长动因的特色是我们重视储蓄和教育的传统文化。

有经济学家还注意到,虽然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增长很慢,但如果看其他更能反映人民福祉和生活质量的指标如健康水平、人均寿命和受教育机会,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里都有显著的进步。

中国经济近年下行的原因:

1、结构出了问题。人口红利在中国增长中的作用被夸大了,而且人口因素对增长的影响是缓慢的、长期的;至于创新驱动,各种指标都显示中国的创新水平恰恰是在迅速上升的。长期增长率的下滑,是生产率增长的下降。中国最近一些年的GDP增长率有可能被高估了,也就是说经济下行的程度比官方数据显示的或许还要更加严重。主要推手就是固定资产投资长速度显著放缓。

2、过去几年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总体上看是收缩性的而非扩张性的。

被误判了的中国经济——1、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被大大低估,而货币超发和企业负债的程度又被显著高估。

按照这些经济学家的观点,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不是总需求不足,而是总供给过多,所以需要去产能、去杠杆。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急剧下降,经济进一步下滑。——要知道,在经济下行的时候自然会出现产能过剩,在经济上行、需求增加后产能过剩自然就会减少,甚至出现产能不足。所以,产能过剩不是经济下行的原因,而很可能是经济下行的结果。

殊不知:高储蓄与高投资恰恰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巨大优势。

中国的投资率被官方统计高估了,因此在计算资本回报时作为分母的资本存量自然就会被高估,从而导致据此所估算的资本回报率的下降。第二,中国很多的投资是地方政府公共设施,其对GDP的直接贡献只是按很低的折旧率来计算的。第三,中国很多的投资是在房地产上,而房地产对GDP的长期贡献主要体现在居民自有住房的虚拟租金里(被显著低估)。结果就是资本总量被高估、对GDP的贡献被低估,造成总体资本回报率的下降和资本产出比的上升。

误判2:货币超发。货币超发自然就意味着信贷扩张,其结果就是企业债务增长过快、杠杆率过高。

货币供应基本上就是银行存款的同义词。当一个国家的储蓄率很高,其他金融资产投资的机会又相对不足时,银行存款就成为最主要的储蓄方式,存款占GDP的比例高是很正常的。中国拥有全世界几乎是最高的储蓄率,所以M2/GDP的比率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是理所应当的。

即使将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加在一起,中国政府部门的杠杆率也只是90%左右,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是处于可承受的范围。

贸易战影响与中长期增长前景:

贸易战主要是两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不同造成的。从中国角度,最重要是在政策上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国体系。从短期看,贸易战影响中国的出口需求。更大的影响可能是给中国以及全球经济的未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企业和资本市场对未来的信心。

持久的贸易磨擦或经济冷战可能引起全球供应链的重新布局和组合,促使部分产业向其他国家转移,降低一些企业在中国投资的积极性,减缓中国技术进步的速度,从而最终影响中国的中长期增长速度,但同时也会激励中国的自主创新。中长期的结果也许是中国一些中低端产业向印度、越南和一些东南亚国家转移,同时,有一部分国内企业会往高端产业发展,逐步替代美国的产品和技术,最终可能对美国高科技企业不利。

我们可以把中国在投资、基础教育质量和技术进步速度上的相对优势看成是中国长期增长的基本面,这个优质的基本面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勤俭节约和重视教育的文化所赋予的,而非政策使然。但不是说政策不重要,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政治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固然不可能发生。只要中国继续坚持走市场化改革开放的道路,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会顺利加入发达国家行列。

中美两个大国在贸易和技术领域乃至政治上的摩擦也许会是今后20年的常态,但中国经济自身的动力才是决定未来增长速度最关键的因素。贸易战或者经济冷战也许会延缓中国经济继续崛起的速度,但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逆的。

《查理芒格的投资思想》全书精华内容整理

——戴维 克拉克

总结过去50多年芒格对自己投资风格的影响时,巴菲特说:“芒格教会我不要只像格雷厄姆那样买入‘便宜货’。这就是他对我的真实影响。他用强大的力量让我摆脱了格雷厄姆的理念的限制。这就是芒格思想的力量。”

随大流只会让你更靠近平均值。分散化投资可以使理财顾问和股票经纪人的表现不会太糟糕,但同时也不会让他们表现得太好。对于所有投资策略来说,最成功的策略之一就是成为逆向投资者

每个世纪,市场总会发生两三次跌幅超过50%的情况。短期走势,往往取决于由突发事件引发的价格波动,与标的业务或资产的实际长期价值无关。

股票经纪人是一个用别人的钱进行投资,直到别人的钱都被赔光的人。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哪些领域是我们不了解的,并利用这种认知来避免对自己不了解的企业进行投资。

由于大部分股票的价格是超过其内在价值的,所以大多数投资者最终都为这些高价股票买了单。如果公司的长期价值远高于其目前的市场价值,那它就是一项潜在的投资标的。投资的核心就是识别被市场错误定价的投资标的。从一方面看,股票类似债券,其估值是建立在对未来现金流折现的大致合理的预测之上的;不过,从另一方面,对其升值的预期决定了其估值并主导了大多数的购买行为。

投资者的大逃离就像放空了木桶里的水,随着股票价格一路下跌,芒格很轻易地就能发现那些鱼:被低估的优质企业

芒格的投资策略其实很简单:保留足够的现金,等待机会窗口出现,然后下重注。手握一大笔现金,坐等着一场金融危机。其他投资者不介入的原因是他们没有足够的现金购买任何东西。坐等投资法:买入并长期持有

周期性的金融危机是市场的本性。当杠杆化水平很高的银行体系与投机狂热混在一起时,就会催生大量不稳定的投资泡沫。

你必须拥有足够多的知识,才能知道一场赌局是否定错了价格,这就是价值投资

通过购买一家长期基本面良好但股价偏低的公司,你能够获得巨大的投资收益。主要是因为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这些机构目光太短浅,而它们是股市的主要参与者,并只关注公司股价在未来6个月的走势。

对于经济效益优异的公司而言,时间是投资者的好朋友;而对于普通公司而言,时间对投资者而言可能是一种诅咒。

股价达到你所计算出的真实价值时卖出,而这是非常困难的。

格雷厄姆投资方法——如果公司股价被低估则买入,然后等到股价反映出其内在价值时再卖出。如果股价达到内在价值,无论是对于一般性公司,还是对于具有持久竞争优势的伟大公司,都要卖出它们的股票,这样也就错过了从公司持久成长中获益的机会。

股价上升时,投资的胜率开始远离投资者。当股价下跌时,胜率则偏向投资者。如果在股市上升的时候满仓,股市一旦崩溃,将没有资金进行新的投资,那你不可能赚到一分钱。

当一些宏观经济事件导致股票价格暴跌时,芒格就会尽可能多地买进。当股票价格下跌时,形势会更加有利,当然前提是我们投资的是那些长期经济基本面良好的公司。

心怀最好的期待并做最坏的准备。为最坏的情况做好的准备总是明智的选择。

安全边际应当根据股票的价格和公司的基本面决定:价格越低,安全边际越高;公司基本面越好,安全边际越高;而股价的升高和公司基本面的恶化都会导致安全边际变薄。

看到其他投资者一直在亏损,并受此影响而变得小心谨慎。当机会就在他们眼前时,他们也会因为惧怕而不敢投资。另一种原因是人们可能在正确的时点没有充足的现金去投资。如果别人不经常犯错,我们就不会这么富有。只有当他们做相反的事情时,才会出现对我们有利的机会。

超过股市平均水平很难,但并非不可能。这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才能实现。对于大多数人:一直存钱在熊市中买入指数基金,然后就这样持有下去。

卓越企业的价值是靠长期优势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而不是靠市场的冲动情绪鼓吹起来的,所以它带来的财富是持续的和牢固的。卓越企业普遍具有某些共同的基本标准,比如品牌、管理层以及运营资本等。投资者首先应该基于这些标准挑出值得投资的标的物,然后,耐心等待它们被错误定价的情况。有时候,在一个人看来如地狱般糟糕的事情,在另一个人看来却可能如天堂一样美妙,特别是当好公司的股票被贱卖的时候。具有持久竞争优势的公司在其商品型业务上的优势之一便是,它能够利用新技术降低实际成本并提高利润率。

如果一家好企业收购了一家垃圾企业,那么这种组合中的垃圾企业会把好企业的业绩拉下水。以划算的价格投资一家优秀企业,比以便宜的价格投资一家普通企业,其结果要好得多。大多数的企业最终都会发生变化,很多难免被淘汰,这种情况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通信业中很常见。

世界上没有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

金融健忘症:当代的金融灾难在一两年内几乎完全被遗忘。这一点可能的原因是,投资业务的回报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而不是缅怀过去。正因为如此,大多数金融机构注定要重蹈覆辙。

大萧条所带来的结果最终引发了二战。一个国家向地狱的堕落一定是源于其经济的崩溃,而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无法掌控自己的金融系统,那其国民最终会把权力交给能够掌控金融体系的独裁者手中。

银行家受托管理着其他人的巨额资金,本应采取保守的投资策略。但他们通常却会用这些资金借入更多的资金,放大杠杆,披着“投资”的外衣进行赌博投机。他们敢于这样做的原因是,一旦赌赢了,他们就会获得数百万美元的薪水和奖金。

银行不会自愿地约束自己,它们需要成熟的监管体系。历史一再向我们证明,唯有政府监管能够阻止银行家滥用杠杆、用他人的钱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健康运行来做赌注。

聪明的人毫无例外都因为过度自信而在职业领域遭遇过重创。聪明人和高杠杆的组合往往会以惨败收场。真正愚蠢的人和高杠杆的结合通常也会以失败告终。

短期内贪婪的欲望会驱使投资者将资金撤出谨慎而又表现不佳的对冲基金,转而投资于在赌博中胜出的高杠杆投资基金。

一个自由的市场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它是体面的。

在美国,美联储将自己的只能定位在降低失业率上。然而,实现这个目标的策略之一就是想办法让消费者感觉自己很有钱,从而进行更多的消费,以此刺激整体经济,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适度的流动性是有益的。流动性过多则会败坏人性。

对于银行和保险公司来说,通货膨胀就是一份持续创收的大礼。

自由贸易推动了国家之间的往来。保证每个国家持续繁荣的基本原则是:国民努力工作的程度。美国人正在失去工作的动力,可能并不是因为他们变懒了,而是因为他们没有了对失业的恐惧。美国永远不会拖欠债务的原因之一是,它有权印刷自己所需的美元。

银行和基金充当了社会资本再分配的角色。世界上1%的人控制了39%的财富,但是这39%的财富都存入了各家银行和投资基金,这些银行和投资基金又忙着把这些资金投资到经济中去。

通过持续的学习和思考,巴菲特和芒格即使在90岁高龄仍在不断进步,并轻松打败了那些认为他们已经落伍的互联网一代。在芒格看来,基于以下4点就能提升一个人的学习能力:1、只有承认自己无知,才能装下新的东西;2、进步来自一点一滴的积累;3、广博能够使你更优秀,而更专业则让你无法替代;4、挫折和失败能够转化为一种财富。

阅读100本商业传记比阅读100本投资书更好。只读商业书籍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多学习一些会计学,这是商业领域的语言。

一条锁链的强度取决于最薄弱的环节,如果最强的环节与最薄弱的环节相链接,那么无论最强的环节有多强,都于事无补。

麦当劳培养了全世界各地年轻人的良好工作习惯。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甚至连哈佛大学都望尘莫及。

在任何一年,如果我们没有抛弃过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想法,那么这很可能表明我们并没有充分地去思考和阅读,从而在才智发展上取得一点点的进步。

在商业和投资领域,最好能跟上新发展的步伐,同事每年回顾一下自己最中意的想法,以确保在我们自认为很正确时,不至于犯错。

比起自己50岁时,90岁的他会更懂得投资,他把这归功于自己懂得组合利用各个领域的知识。在重要的学科领域掌握有价值的想法,并经常加以使用。记住要综合起来使用,而不是仅仅利用其中的某一部分。只要从所有不同的学科领域,而不只是少数几个学科领域中汲取最关键的知识点,你就会比他们聪明得多。

只有勇于承担失败的责任,并认真地反思失败的原因,那么我们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把失败归咎于其他人,逃避责任,这实际上使我们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自揭其短”的经验是他们不会在同一个问题上犯第二次错误的重要原因。不能够处理好“心理抵触”是许多人最终走向破产的常见原因。

生活中错失的每一个机会都是锻炼和学习的机遇,你要做的不是沉沦于自我怜悯之中,而是要以建设性的方式利用这些糟糕的打击。早期的失败是其日后成功的源泉。及时快速放弃自己原有的理念是最宝贵的品质之一。你必须让自己学会换位思考。人们通常不愿意摒弃自己长期形成的理念。这样做会令人感到不愉快,甚至恐惧,改变通常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与弄明白哪些东西自己已经掌握一样,他对于弄明白哪些东西自己还不理解有同样的兴趣。那些不能区分两者之间的区别的人,其观点毫无价值。

在我一生中,我所知道的智者,没有一个不是在无时无刻地学习的。当你知道巴菲特及我的阅读量时,你肯定会感到震惊。我的孩子们嘲笑我,他们认为我其实就是长了两条腿的一本书。如果你想拥有智慧,就要静下心来阅读。这才是获取智慧的正确途径。

我注意到那些在各自领域特别出众的人,即使过了退休的年龄,仍然在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在生活中,我见识过很多取得很大成就的人,他们每天晚上入睡时都比起床时变得更智慧。持续的学习、持续的提升自我时非常重要的。可以将其视为我们的智力的复利增长;我们努力的时间越长,得到的收获也就越多。

专业是任何物种赖以生存的关键,也是在任何一种行业中取得成功的关键。专业构筑了竞争的准入壁垒,而专业化程度越高,壁垒就越坚固。专家才能赚大钱,而其他人只能赚小钱。

如果你不能够比你的对手更清晰地阐述对方的观点,那你就不能说你有一个值得骄傲的观点。如果能够站在双方角度进行分析,那么你就会拥有很大的优势。了解对方的观点论据,可以使律师在案件进入庭审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以经济学为例,大多数人都接受了单一模式的培训,试图采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有一句话说:“对拿锤子的人来说,看什么都像是钉子。”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愚蠢的。

年轻人容易受到影响,并常常沉迷于一种思想之中,以至于他们无法思考其他东西,或者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激情会使年轻人对任何理性思考路径视而不见。

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理性是指克服感性的干扰,遵循逻辑和理智来作出我们的决定。不理性等同于愚蠢。

在我不感兴趣的领域,我从未获得过太大的成功。如果你无论如何都不能对某些事情产生兴趣,那么即使你非常聪明,你也很难获得大的成功。工作会占据你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而真正能满足你的唯一方式就是,从事你认为很有价值的工作。

职业生涯的三条规则:1、不要销售你自己都不愿买的东西;2、不要为你不尊重和不欣赏的人工作;3、只和你喜欢的人一起工作。

获得朋友的秘诀就是要真心地将对方当作朋友来对待;让他人雪中送炭的秘诀就是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施以援手,学习的秘诀是能够像老师那样进行讲解。

当你面对一场难以置信的灾难时,永远不要因为意志崩溃而让一场灾难演变成两场、甚至三场。

不再是第一并不意味着你不能在第二的位置上赚很多钱。

生活总是以某种方式伤害某人,又以某种方式帮助他人。面对生活中的打击,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应对。别总是抱怨,也别指望靠抱怨来解决问题

推动世界前进的不是贪婪,而是羡慕

人们用于掩盖拙劣行为的小谎言通常会逐渐演变成更大的谎言,那时不仅会给他们自己的生活带来恶果,同样也会给其他人的生活带来麻烦。2007-2009年,正是由于华尔街那群谢尔之人“不守信用”的行为,让全球经济几乎毁掉了。

就算是迷雾,也保持航向


距离这次载入史册、全球备受瞩目的大会已过去半个月有余。从整体上来看,本次大会在政策体系下比较低于预期。真正决定未来路线的,估计最快要等到明年此时的三中全会。到了那时才是尘埃落定坐下来谈改革(或路线)的问题。

本次会议对路线的确定非常模糊:在【左(安全)】和【右(发展)】的角度上非常不明晰。这便显而易见的陷入了一个不争的现实——既要又要还要却什么都要不着。

从产业政策上来看,会议整体的变化不大。不过在对未来路线的定调上,会比确定的现实有更多的震荡和不确定性。

我们看到,此次会议中有三个比较新的提法:

(1)安全。这部分内容独立成章:原有的军事、文化、社会安全的三个组成部分中,新增加了科技安全(排序在军事后面)。未来五年,科技公关、科技卡脖子等问题,自上而下肯定会出台针对性政策以及投入更多的资源。另外开辟了一个新章节:科教兴国。讲的就是科技创新问题。

(2)重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中国现代化是其根本指引。未来会针对中国现代化大做文章。

(3)在共同富裕的环节,新增了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说法。从金融市场角度来看,共同富裕无疑是个利空因素。这部分内容在民生福祉这里成为关键段落(不过未独自成章),只加了这一段,成为全新的表述。未来相关的政策安排暂未可知,但思路上偏左(上面的停一停,下面的拉起来)。

从大会开幕呈现的内容总结来看:之前所有的市场传言全部证伪。大会路线非常偏中心(非左非右)。沿着十九大做了一次重新整合:政策完全可预期,并且不知道未来该怎么办。首日72页的完整版报告删除了大量偏左的信息。完整的版本(等投票后)可能会成为左或右的新的风向标。

历时一周的会议结束后,我们也看到在闭幕会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插曲。这段时间我们积极与私募的头部管理人进行沟通,普遍对于市场的观点是:迷茫,没有规则、没有方向,没法预测,可见范围的动乱。

整体大会本身的真相无人知晓。会后再次翻出供销社、以及对于台湾的外宣态度等等,无疑让大家在心理层面提前做准备。基于此,金融市场上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则,也没有明确的方向。常委人选公布后,完全不知道是基于政绩或是某一特殊的需求。之前普遍预期会议结束后的一锤定音,目前来看依旧很混沌,大家把希望再一次寄托于明年的三中全会。

防疫政策上来看,原本设想的会后松动,变成了疫情本身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地方为了避免给自身带来麻烦,纷纷继续加强管控力度,增大干预范围。

基于上述诸多的不确定性,再一次印证了市场的不可预判性,这就是近期市场波动性很大的重要因素。


附:【盛世靠认知赚钱,乱世靠认知生存】

1、正视现实。改变传统工作的思维体系,在动荡的环境下学会承压,保持学习,保持读书。文革十年坚持读书的那一小批人,恢复高考后均成为了各自领域的中流砥柱。不管环境怎么变化,我们要坚持去学习行业的变化。跟优秀的管理人多去交流,学习宝贵的人生经验、投资经验。

剔除政治因素,当下的经济环境也处在一个百年未遇的大的转折当中(详细论述见【《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全书精华内容整理】)。年化10%-15%的高增长时代一去不复返。过去消费投资出口的三架马车基本全部坍塌,且短期之内房地产也不太可能大干快上。在金融市场中,就算是GDP增速从8%降到6%的过程,我们依旧也还是赚Beta的钱。那么,我们今天从3%降到1%甚至不到1%的过程中,当然要改变我们的预期。因为此时Beta收益无限趋近于0,Alpha收益是比拼实力、比拼认知的重要过程。盛世靠认知赚钱,乱世靠认知生存。

2、未来靠什么?近期的这次人民币贬值并不是真正为了出口。从大方向上来看,上层偏好的行业产业聚焦在:高端制造业、半导体芯片、智慧安防等。不过根基没有消费的情况下,都有点偏向于扶贫属性(政策补贴等)。行业面太窄的情况会使投资难度增加。公募基金的运行体系恐将从过去的抱团走向新的抱团;从私募来看,原本认可的价值及投资逻辑也可能会被颠覆。部分明星管理人近日的公开道歉,表明其对时局的预判十分不充足,当然但这也是显而易见的。

3、整体上看来,政策目前是外紧内松,依旧保留了点点冗余度。对未来的预期要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不过即便是当前大家都觉得很艰难的时候,依旧还是存在着机会。建议多读一读鲁迅的文章。目前还远远达不到难关的程度。真正难关的那一天,我们至少也要保证自己是向善的,内心坚定去做正确的决定。

积极努力,面对现有的一切。

Simion Watney 于20221102

《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全书精华内容整理


近日看到桥水基金达里奥的新书于大陆上市,欣喜不已。2022年2月我因政府的大范围防疫政策而困于家中无法出差、无法现场上班、进而无法与客户商谈业务,趁着快递还正常的时候,赶紧下单此书潜心阅读。当前的宏观环境即是:俄乌战争不断升级、中美摩擦争端日益显著、疫情在大陆的清零政策进一步升级、民不聊生,我们仿佛正处在时代的大变革时期,仿佛过去的六十年代就在我们身边,但许多人(应该说是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却浑然不知,相比60年前,也毫无进步。

阅读此书,感觉自己内心许许多多尚未成型的碎片化想法和思考,被达里奥在一本书的篇幅内不断用专业性、精炼的语言总结,一语点醒梦中人,收获颇丰。下文为我精读一遍全书后,整理出的我认为最精华的内容。


【第一部分】世界运转的原则

【未来的时代】将与我们有生之年所经历的时代完全不 同,但与历史上的许多时代有着相似之处。最近一段与目前相类似的时期是1930—1945年。这 令我十分担忧。这些事件(周期中)反复出现,唯一不同的是当时人类的服饰及其使用的语言及技术。世界正在迅速发生变化,这些重要的变化是在我们的一生中从未发生过但在历史上已经多次发生的。

1500年的世界与今天大不相同,但运行方式与今天无异。(如大英帝国相比荷兰)基本上是相同的故事,只是晚了约100年,在更先进的技术条件下,剧中人衣着不同、语言不同罢了。

在一个周期中,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变化是常态,而不是例外。

我父亲他们从未想到二战后经济会出现繁荣,因为这不同于(而非类似于)他们的经历。在几十年后,一些人通过大肆借款进行投机。因为他们只经历过债务融资拉动的经济繁荣,从未经历过经济萧条和战争,所以他们认为未来不会出现经济萧条和战争。

【大周期简述】

古往今来,所有国家的财富拥有者都具备创造财富的手段。为了维持和增加财富,他们与政权掌控者合作,一起建立共生关系,制定和执行规则。随着机制的逐渐演变,很小部分的人获得并控制了大部分财富和权力,之后国家变得过度扩张,陷入困难时期,使最贫困且最没权势的群体遭受最大的重创,进而引发冲突,酿成革命和/或内战。冲突结束后,新的秩序建立,新的周期重新开启。在每一代人中,大约有几百人改变了一切。

【进化】是一种相对平缓而稳定的进步,因为获得的知识多于遗失的知识。除了进化,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最重要的东西总是以很容易看到和推断的方式发展。

【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能够通过更好的方式获取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生产率。有创造力的资本家创造并拥有工业产品的生产手段,并与政府官员合作,以维持允许他们拥有财富和权力的体制。

【人工智能】从本质上来说,人类正在创造另一个物种,这个物种拥有发现过去的模式的强大能力,并非常迅速地处理许多不同的想法。它几乎没有在实际事务中的良好判断力,很难理解关系背后的逻辑,而且没有情感。这个物种既聪明又危险。它有着巨大的潜力,需要妥善掌控,而不是盲目追随。

自古至今,【成功的体系】一直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们文明相处,提出创新想法,通过资本市场获得资金,将创新转化为生产和资源分配,从中获利而得到回报。但是,长期来看,资本主义造成了财富和机会差距,助长过度负债,导致经济衰退,引发了革命和战争,进而改变了国内和世界秩序。

自孔子生活的公元前500年左右以来,那些最广泛地使用人才,并根据个人业绩而不是特权来赋予公民责任的社会最可能取得可持续性的成功。这样做可以:(1)找到最佳人选来很好地完成工作,(2)从多种视角看待问题,(3)让公民认为自己得到最公平的待遇,从而促进社会稳定。

历史还告诉我们,糟糕时期的糟糕程度几乎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忍受能力。

【全书重点】财富和权力的8个决定因素:教育、竞争力、创新和技术、经济产出、世界贸易份额、军事实力、金融中心实力、储备货币地位。

【国家兴衰的原因和过程】提高教育实力可以推进创新和技术,进而扩大世界贸易份额和军事实力,增加经济产出,建设世界领先的金融中心,在一定时期之后,构建起作为储备货币的货币体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其中大部分决定因素保持强劲,之后依据类似的次序跌落。世界储备货币就像世界通用语言一样,往往在国家开始衰落后仍然存在,由于人们已经习惯于使用这种货币,货币存在的时间通常长于国家实力持续的时间。我将这种具有周期性和相关性的上行或下行变化称为大周期。

【天灾】这些灾难往往突如其来,难以预料,它们充当压力测试,揭示了社会的潜在优势和劣势。

【财富=权力】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财富,就可以买到几乎一切(有形财产、工作和他人的忠诚、教育、医疗、政治和军事等各种有影响力的权力等)。

【人类的创造力】事实证明,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改善解决办法的能力要比所有问题的总和都强大很多。

【群体斗争】自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以来,在几乎所有社会中,都是一小部分人(“统治者”或者“精英”)控制了大部分财富和权力。……正如亚里士多德很久以前说的:“贫困者和富人相互争吵,无论哪一方占上风,都不会建立一个公正或受欢迎的政府,而是把政治霸权作为胜利的奖赏。”

货币和信贷部分

【货币体系】有三种基本类型。第一是货币具有内在价值(因为是金币、银币和铜币),我称之为第一类货币体系。第二是货币与有内在价值的资产(通常以纸币的形式,可以以固定价格兑换成黄金或白银)挂钩,我称之为第二类货币体系。在第三类货币体系(或称法定货币体系)中,货币不与任何东西挂钩。

虽然银币本身有一些溢价,但白银的内在价值构成了其价值的绝大部分。

衡量一种货币是否具有【真实价值】的标准是,它是不是被积极使用,是不是在国际和国内以同样的汇率进行交易。当资本管制阻止一种国内货币在国际上自由兑换时,这种货币更容易贬值。

当国家想从另一个国家购买东西时,通常会在本国央行的帮助下,把本国的纸币兑换为那个国家的纸币,本国央行会用黄金与那个国家的央行结算。

人民币是唯一因基本面而被选择为储备货币的法定货币,潜力巨大。

由于一个实体的支出是另一个实体的收入,当一个实体削减支出时,这不仅会伤害自身实体,也会伤害依赖这一支出获得收入的其他实体。同样,由于一个实体的债务是另一个实体的资产,债务违约会使其他实体的资产减少,迫使它们削减支出。这会使债务问题和经济萎缩加速恶化,当人们为如何分配缩减了的经济蛋糕发生争辩时,这就会酿成政治问题。

看起来【富有】的情况:他们的收入低于指出,或者负债超过资产。其财务状况脆弱,但其仍然通过借款大举消费,所以看起来很富有,尽管即将破产。

债务会吞噬资产净值,但央行可以通过印钞来为债务融资。并不是所有政府印制的货币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在我撰写本书时,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储蓄货币时美元。

【货币化】意味着央行创造货币来购买债务。物品的内在价值不会只因价格上涨而增加。

【短期债务周期】起起落落,通常持续8年左右(会有出入),导致泡沫和衰退,同时以大致相同频率出现政治周期(在左、右派之间发生政权交替)等。大多数人见过足够多的短期债务周期(通常被称为“经济周期”),对其有一定认知,因此他们错误地认为,债务周期将永远以这种方式持续运转。

【长期债务周期】在人的一生中只出现一次,大多数人对其会毫无预料。这一债务大周期通常持续50-100年,以债务重组和货币体系本身重组而结束。

在战争期间的第一阶段(初期),各方不信任彼此的支付意图和能力,故而仍然使用黄金来完成交易。此外: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越强,储户继续持有本国货币的意愿就越大。

西方历史表明,我们【不应该依靠政府】来保护钱财。相反,我们应该预料到,大多数政府会滥用它们作为货币和信贷创造者和使用者的特权,如果你处在他们的位置,那么也可能出于同样的理由滥用特权。这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决策者能掌控整个长期债务周期。每个决策者只参与这个周期的一个或几个部分,他们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当时认为时最好的决策(包括违背承诺,尽管他们对整个周期的整体处理方式不佳)。几乎所有的央行都会在某个时点拯救自己的政府。政府并非堆满了资金的富有的实体,而只是所有人的集合,到头来人们必须为政府创造和发放的资金买单。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债务越濒临崩溃(此时的未尝债权与硬通货和有形财富的比率最大),境况越危险,人们往往越感觉安全。这是因为他们一直持有债务,享受着债务带来的回报,而距离上一次债务危机的时间越长,人们对它的记忆就越淡。

【货币价值的演变】1700年以来,世界上存在过大约750种货币,其中只有约20%的货币目前仍然存在,这些货币均出现过贬值。货币大幅贬值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偶发性,而非逐渐演变而成。历史告诉我们,特别是在债务周期后期阶段,将赚取利息的现金货币作为财富贮藏手段存在巨大风险。

【内部秩序和混乱大周期】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是决定他们所获得的结果的首要影响因素。

【重点】【内部周期】的6个阶段:

  1. 新秩序开始,新领导层巩固权力;
  2. 资源配置体系与政府官僚机构建立和完善;
  3. 出现和平与繁荣;(大多数下一代人会比上一代人过得更好、设想从未存在过的未来)
  4. 指出和负债严重过度,贫富差距和政治分歧扩大;
  5. 财政状况糟糕,冲突激烈;
  6. 出现内战/革命;

整个周期循环往复。整个周期的演化通常需要100年时间(出入可能很大),周期种也会发生很大的波动。在一个大周期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时债务、货币和经济活动。一个国家能以多快的速度重建繁荣并达到新的高峰取决于(1)导致上个周期终结的内战/革命有多剧烈,以及(2)新周期的领导者有多大能力构建成功所需的秩序。

在新秩序的第一阶段,获胜者因足够强大而获胜,其必须还有智谋,才能巩固权力并重建家园。同样在这个阶段,曾联合起来获胜的革命者会为争夺权力而展开内斗。这些清洗是为了巩固政权,清除被认为是意识形态敌人和国家敌人的群体,有时比革命本身还要残酷。

一个体制要想成功,就要为大多数人(特别是广大中产阶级)创造繁荣。中产阶级规模大的地方,派别纷争出现的可能性最低。

第六(以革命为主)和第一阶段的成功领导者具备的素质与第二阶段(以重建和治理为主)的成功领导者具备的素质时不一样的,二者的区别很好地反应在丘吉尔和毛泽东身上。两位领导者都时了不起的“励志将领”,但作为“土木工程师”存在不足。这一阶段的伟大领导者包括德国的康拉德阿登纳、新加坡的李光耀和中国的邓小平。这些领导者都是在战争后上台的,他们建立的体制为国家创造了繁荣,繁荣时期在他们去世后延续了很久。

第四阶段中:举债购买活动背后的原因是,投资者、商业领袖、金融中介、个人和决策者往往认为未来会像过去一样,所以他们大举押注于过去的趋势将会持续下去。于是债券规模呈螺旋式上升。财富和机会差距巨大,不同群体之间出现怨愤情绪。

【典型的有害组合】国家及其民众处于糟糕的财务状态;实体内部的收入、财富和价值观存在巨大差距;以及受到严重的负面经济冲击。

当一个国家出现【财务问题】时,通常首先影响私营部门,其次影响公共部门。

在经济严重承压且存在贫富悬殊的时期,国家通常会进行根本性的大规模财富再分配。以和平的方式进行,则是对富人大幅增税,显著增加货币供应(使债务人的负债贬值);以暴力的方式进行,则是强制没收资产。

最可靠地【预测内战/革命】的先行指标是,政府财政破产和贫富悬殊。历史表明,在此经济不佳的情况下,政府进行增税和减支,则尤其是内战或某种类型革命的主要预示信号。

那些能够印钞的政府总是选择印钞,因为这样做的痛苦会小很多。那些不能印钞的政府只能增税减支,这会驱使有钱人逃离这个国家,因为他们不能忍受缴税增多而服务减少的境况。

新冠肺炎疫情对医疗和预算方面的冲击,使贫困者恶劣的生存条件浮出水面,拉大了贫富差距。这可能会造成典型的有害组合。

历史表明,如果将房贷和支出用于广泛提高生产率、使投资回报超过借贷成本的项目,就可以提高生活水平,同时偿还债务。这样的政策就是好政策。

一个社会如何使用资金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周期的后期,官僚主义严重,阻碍人们做出明智和必要的决策。

第五阶段的一个典型标志是,人们把其他族群的成员妖魔化(这种现象在第六阶段有所增加),通常会把一个或多个族群变成替罪羊,指责它们是问题的源头,故而想要排斥、监禁或消灭它们(发生在第六阶段)。

公共领域中真相的消失:人们变得更加两极分化,更加情绪化,更加受政治因素左右。由于宣传和媒体报道愈加失真,人们不知道何为真相。这种现象与日俱增。

在第五阶段,争斗中的人们通常与媒体人士合作,通过操纵民众情绪来赢得支持,并摧毁反对派。政府监管媒体是很糟糕的想法。

在与我(作者)交流过的人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直言不讳、为真相和正义而战的人是很危险的,尤其是不能得罪那些喜欢利用媒体进行斗争的人。因害怕遭受媒体报复,人们不公开讨论,私下里却不断讨论这个问题。

反对者可能利用媒体和社交媒体来编造谎言,伤害他和他的家人。

最好不要如此公开地探讨有争议性的话题(如本书涉及的许多话题)。

【重点】【规则和法律】只有在下述两个前提下才能生效:规则和法律必须清晰明了;多数人把在规则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事看得足够重要,因此愿意为规则和法律行之有效而做出妥协。

在取胜成为唯一重要之事的时候,不道德的争斗就会以强化自身的方式愈演愈烈。

在第五阶段后期,司法系统和警察系统的掌控者通常将其用作政治武器。

在第五阶段后期(如美国目前的情况),最大的疑问是,体制在崩溃之前有多大的韧性。民主体制基本上尊重民心,也更有韧性。

西式民主国家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在决策的过程中,存在太多的分裂和对立,因为决策可能缺乏效率,产生不佳结果,进而引发由民粹主义者领导的革命,这些专制者代表很大一部分群体,这些群体希望有一个强大的、有能力的蔺道人控制混乱局面,进而使国家能够很好地为它们造福。

要像取得最好的结果,不同的阶段就需要不同类型的领导人。

第六阶段:在长期没有经历内战的国家,人们通常认为不会发生内战。几乎所有内战都有一些外国势力参与,它们试图影响内战的结果,使其对自己有利。

历史学家会确定内战开始和结束的日期,但这是主观臆断的。许多历史学家把1789年7月14日定为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日子,因为那天一伙暴徒攻破了一座军械库和巴士底狱,但当时没有人知道这就是法国大革命的开始,也不晓得这场内战和革命会变得多么恐怖和残暴。

历史清楚地告诫我们:通过有技巧的合作产生富有成效的双赢关系,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配好,让大多数人满意,这比为争夺财富和权力而打内战,导致一方征服另一方的价值大得多,痛苦也小很多。

【外部秩序和混乱大周期】

如果一个国家的权力超过国家共同体的权力,那么权力更大的国家将会制定国际秩序。例如,如果美国、中国或其他国家的权力超过联合国,那么决定未来发展方向的就是美国、中国或其他国家,而不是联合国。因为【权力胜过一切】,旗鼓相当的各方极少会不经斗争就放弃财富和权力。【国际秩序】与其说是遵循国际法,不如说是【丛林法则】。

【国家之间的斗争】主要有5种(7种)类别:贸易/经济战、技术战、地缘政治战、资本战、军事战;(文化战、自我交战)。

  1. 贸易/经济战:冲突设计关税、进出口限制和从经济上损害对手的其他方法。就像所有战争一样,贸易战可以从礼貌的纠纷演变成致命的冲突,这取决于双方向走到何种地步。“谈判”是对彼此实力的考研,而不是依靠全球法律和法官(如世界贸易组织)形成公正的解决方案。

(中美)美国对中国经济政策有三点经济方面的主要批评。1.中国政府奉行一系列不断演变的干预主义政策和做法,通过不公平操作来保护本国产业。2.中国为本国产业提供大量政府引导、资源和监管支持。最突出的是旨在从外国公司获取先进技术的政策,尤其是在敏感行业。3.中国窃取知识产权,据认为一些窃取行为是国家资助的,而另一些则不在政府直接管控之下。(自有历史记录以来,盗窃知识产权就一直存在,而且向来难以防范。)

在平安无事时,很容易保持高尚道德。因为在战争中,领导人希望选民相信“我们是善人,他们是恶人”。这是赢得民众支持的最有效方式。

2. 技术战:冲突设计哪些领域可以共享,哪些技术属于国家安全保护范畴。大数据+大型人工智能+大型计算=卓越决策。

3. 地缘政治战:冲突涉及领土和联盟,解决方式是谈判和做出明确或间接的承诺(而不是战争)。(台海危机)一场以牺牲美国人生命为代价的战争在美国将是极不受欢迎的,而且美国可能输掉这场战争。

4. 资本战:冲突涉及施加经济制裁等金融工具(例如,通过切断资金和信贷来惩罚提供资金和信贷的机构和政府),以及限制外资进入资本市场。

5. 军事战:冲突涉及实际动武和军事力量的部署。在以下两种情况下,爆发军事战争的风险最大:(1)双方的军事实力旗鼓相当,(2)双方在生存问题上存在不可调和的分歧。如果丧失的生命和金钱超过带来的益处,这样的战争就是愚蠢的。当双方势力不相当时,往往不会发生激烈的交战。在国际关系方面,军事实力尤为重要,因为国际上没有有效的司法和执法体系,各国需要通过战争来检验各自的相对实力,这就产生了战争与和平周期。每一种战争中,武器系统比任何人知道的都要多。在生死之战中,双方都将倾尽全力。

因为战争的恐怖性甚至大大超出渴望战争者的想象,所以战争带来重新界定秩序的和约,战后出现和平时代,直到下一次大规模战争爆发。

战争会造成毁灭性的财政打击,对战胜方如此,战败方更不言自明。

目前中国在东海和南海的军事力量比美国强大,所以美国可能会在该地区战败,但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总体上更强大,因为可能会在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中“获胜”。

一旦军事战爆发,交战双方就会尽最大可能地将其他4类战争武器化。从这4种类型的战争发展到军事战,通常需要5-10年的事件。虽然中美军事战的风险似乎相对较低,但正在加大。虽然我认为大多数战争是悲惨地,而且处于荒谬地理由,但有些事情是值得为之奋战的。因为不为之奋战的后果(如失去自由)将是不可容忍的。

对于战争,最可确信地两点:(1)战争不会按计划进行,(2)战争远比想象地更糟糕。

衰落的帝国倾向于投入不符合逻辑的战斗,因为任何撤退都会被视为失败。

6. 文化战:强迫其他国家的人去做他们坚信不好的事,是非常困难的、不合适的、几乎不可能的。中国文化促使其领导人和社会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大多数决策,奉行高标准的文明举止,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要求每个人指导自己的角色以及如何好好扮演角色。他们还寻求“无产阶级统治”。通俗地说,这意味着机会和回报的广泛分配。相反,美国文化促使其领导人自下而上地治理国家,要求高水平的个人自由,崇尚个人主义而非集体主义,赞赏革命性的思考和行为,不因人的地位而是因人的想法的质量而尊敬人。这些差异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泾渭分明。

中国规定未成年人能玩什么类型的电子游戏,每天能玩多少个小时的游戏,而美国并不管这些事,因为这被认为是由父母个人决定的。两种做法的好坏也许见仁见智。

没有一台好的计算机和大量数据的帮助,就不可能跟踪更不可能理解事态的发展状况。这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而且坦率地说,当我和世界领导人交谈时,我发现他们对这盘多维棋局中其他人的真实想法知之甚少,这让我震惊。

处理所有这些信息对人类大脑来说相当复杂,但要是清醒的人类大脑与计算机合作,就不复杂了。(很快,不会读写计算机代码就会像不会读书写字一样。)

最糟糕的是领导者对民众不诚实、情绪化,甚至接管媒体。

73%的人认为美国应当让中国改善人权,中国人对美态度在恶化。

7. 自我交战的战争:一个国家要强大,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美两国的内部斗争和挑战比外部冲突和挑战更重要,也更大。

【法西斯主义】倡导专制、资本主义和集体主义。法西斯主义者认为,使国家和人民更加富强的最佳途径是,实行自上而下的专制领导,政府指导私有公司的生产,确保国家的成功高于个人的成功。

由于内部政治斗争和对纳粹德国的恐惧,苏联采取了政治极端主义政策,很多人被指控从事间谍活动,遭到清洗。

【战时的经济政策】政府几乎控制了一切。

战争期间,货币和信贷一般无法在非盟国之间流动,人们有理由怀疑这些货币日后是否还有价值。战争期间,黄金、(在有些情况下)白银或者物物交易是普遍的交易方式,价格和资本流动通常受到管控,因此许多物品的实际价格很难确定。

对那些在战争期间仍然开放的股市来说,随着各方胜负概率的变化,市场走势主要取决于各国在主要战役中的表现。

每个世界强国都有过辉煌的时期,但它们最终都会衰落。然而,并不是所有周期都需要以这样的方式结束。如果国家在富强阶段时,能够保持生产率,让收入高于支出,使体制惠及大多数人,能够与主要竞争对手建立和维持双赢关系,那么就会维持得更久。

【从大周期的角度思考投资】

【重点】所有市场都是由以下4个【决定因素驱动】的:经济增长、通胀、风险溢价和折现率。

【重点】所有的投资都是以当前的一次性支付换取未来的支付。

大多数投资者根据自己一生的经历做出预期。少数勤勉的投资者会回顾历史。

出于人类的本性,人们的借款往往超过自身偿还能力。

在大势不好时,大多数投资者在股价接近低点时卖出,因为他们需要现金,也处于恐慌。同样,当形势大好时,投资者通常在股价接近高点时买入,因为他们有充足的现金。

通过回顾世界过去500年和中国过去1400年的历史,我看到基本相同的原因驱动基本相同的周期周而复始。

【各国视角下变化的世界秩序】

荷兰人发明了我们所知的资本主义。1602年,荷兰人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公开上市的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从而开了先河。

任何大国都是在远未成为大国之前,就开始本国的崛起之旅的。

英国有许多最重要的创新,并利用新的生产方法领先于其他国家,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新想法的发展能够得到资本的经济支持)

二战后的欧洲:联合国成立以解决全球争端。和通常的情况一样,其总部位于崛起帝国的心脏(这一案例中为纽约),其主要权力机构安全理事会由战胜国主导,这也复合通常的情况。

欧洲(包括英国在内)作为一个整体已经从不久前的领先帝国地位滑落至次要强国的地位。

2020年3月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后,由于美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关闭国门,收入、就业和经济活动锐减,美国政府担负了大量债务,向民众和公司提供大量资金,美联储大规模印钞,买入了大量债券。其他国家的央行也是如此。

【中国】就中国历史而言,关键的变量是土地所有权分配和土地税——通常新王朝的建立会削弱或推翻前朝的“腐败精英”,极大地改善国家可获得的资源。

在王朝发展过程中日益加剧的不平等和财政问题是衰落的关键驱动因素。

严重的自然灾害和造成巨大破坏力的气候突变往往伴随着王朝的灭亡。

由于孤立以及强调士胜于农工商和军事实力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在商业、技术和军事上的竞争力较弱,这导致中国被更强大的“野蛮人”打败,或者落后于对方,如蒙古人、鸦片战争中的外国列强。

由于多样化和各区域的协调,统一的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给自足的。然而,这些条件加上清洁水、农田和沿海海洋渔业的短缺,使中国在历史上很容易出现粮食短缺。由于这个原因,中国经常处于粮食不安全状态,甚至在今天也进口大量粮食。

广泛的媒体扭曲以及盲目和近乎暴力的忠诚,阻碍了我们深入思考不同观点,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可怕病症。

不管他们是否感兴趣,300年对【美国人】来说似乎是很久的,但对中国人来说太短了。大多数美国人无法想象会发生颠覆美国体制的革命或战争,但对中国人来说,革命与战争似乎都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们看到这样的事反复发生,并研究了革命与战争之前不可避免会出现的模式。大多数美国人关注的是特定的时间,尤其是当前事件,而大多数中国决策者则从更大、更渐进的视角来看待当前事件。

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核心差异是,美国人最强调个人至上,而中国人则最看重家庭和集体。美国是自下而上运行的,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中国是自上而下运行的,追求集体利益最大化。

中国人更加谦逊、尊重他人、循规蹈矩,而美国人则更加傲慢、平等、厌恶规则。

由于商业发展程度较低和更趋向孤立主义的政策,中国通常在创新方面落后于欧洲。

当时(1984年)所有企业(包括小饭馆)都归集体所有,由集体经营。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职业,从不关心自己的职业前景,努力工作得不到任何经济激励。

1978—2008年【中国快速发展】的原因有两个:(1)世界仍处于大周期里的和平与繁荣时期,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是被广泛接受的通往更好世界的道路,这包括如下信念:商品和服务应当在成本最低的地方生产;应当让人才自由流动,不因国籍受歧视;淡化民族主义,重视全球机会平等和追求利润的市场经济。(2)邓小平改革计划经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使中国学到了很多东西,吸引了很多外资,成为一个巨大的出口国和储蓄国。

和平、繁荣和全球化的时代逐步终结,各国国内贫富矛盾激化、崛起国(中国)与世界主导国(美国)发生冲突的时代已经开启。

【积极评价】多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改革政策,旨在开放市场和经济,管控债务增长,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支持创业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决策(特别是在那些中国希望领先世界的产业),建立合理的监管体制,由高度完善的监管机构实施监管,发展未来科技和工业潜能,扩大经济效益,使其惠及最落后的群体和地区,控制污染和环境退化。

但许多人对此仍持有【不同观点】。我认为原因如下:(a)在进行这些改革的同时,政府收紧了其他管制措施;(b)中小企业得到的一些支持(如信贷可得性)不如国有大企业(主要原因是技术性挑战,而不是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意愿下降);(c)政府自上而下地指导经济,银行和企业有时发放不符合经济效益却有社会效益地贷款(政府希望做对国家整体最好的事);(d)政府扶持企业来实现宏观目标;(e)外国公司在华不能享有与中国公司相同的待遇;(f)与主要储备货币国家相比,中国更多地通过协调财政和货币政策来管控经济。这一切通常不受国外资本主义者的欢迎。

【中美关系和战争】在很大程度上,上述现状只是老式经典冲突的新版本而已。目前似乎美国正在衰落,中国正在崛起。正是由于这种命运和全球权力周期,现在美国在70多个国家建有军事基地,捍卫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尽管这样做不划算。(大多数美国人不知道台湾的地理位置,也拼不出它的名字。)

正是因为美国在全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元才成功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这使美国可以从全球其他地区(包括中国)过度借债。而过度借债使美国对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大量欠债,将自己置于弱势地位,欠其他国家(包括中国)许多钱。其他国家也处于弱势地位,因为它们持有一个重债国的债务,而这个重债国还在快速增加债务,将债务货币化,向债权国支付的实际利率明显低于零。

历史表明,所有国家的成功都依靠不断加强自身实力,避免导致衰落的过度行为。真正成功的国家能够在200-300年中持续发展实力。但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永远这样做。

【重点】【未来】应对未来就是要:(1)感知并适应正在发生的事情,即使这些事情无法预料;(2)预估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发生概率;(3)充分了解可能发生的事情,以保护自己免受不肯接受的伤害,即便不可能万无一失地做到这一点。

主要储蓄货币国家处于其债务/货币/资本市场/经济周期的后期,财富可能越来越会以某种方式再分配:从拥有大量财富的人转移给财富不足的人。如果美国失去储蓄货币地位,那么它将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

【重点】内部秩序和混乱周期:一个关键的原则:和平带来收益,战争造成损失。

【总结】人类的创造性可能会带来更大的进步,但同时债务/经济周期、内部秩序和混乱周期、外部秩序和混乱周期与不断恶化的自然灾害,几乎可以肯定会构成问题。换言之,人类的创造性和这些其他挑战之间,将存在一场斗争。

各国内部和各国之间情况极为不同,这将决定哪些国家将以何种方式崛起,哪些国家将以何种方式衰落。

中国在以下方面相对较强:基础设施与投资、创新与技术、教育、成本竞争力、经济产出、贸易、军事实力、贸易/资本流动。中国在储蓄货币地位、法治/腐败与贫富差距方面则相对较弱。

这些决定因素(上述)往往会相互强化,无论是优势变强(例如更好的教育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收入)还是劣势加剧(例如贸易疲软会导致更多的负债),所以这些因素往往会以周期的形式发生,共同形成大周期。(大周期里套着小周期,小周期累积成大周期)

当决定因素不强且在继续弱化时,帝国就处于弱势,而且不断变得更弱。当许多决定因素增强时,大规模的上升就会发生;当许多决定因素减弱时,大规模的下降就会发生。

流行病、旱灾、洪灾等自然灾害会发生,这并不令人意外,尽管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往往出人意料。

【应对已知与未知】

1.了解所有的可能性,考虑最坏的情况,然后想办法消除无法忍受的情况。我经常计算,假如没有任何进项,我和我的家庭可以撑几周、几个月或者几年。

2.分散风险。

3. 首先考虑延迟满足而不是当下满足,这样你将来会过得更好。

4. 与最聪明的人反复沟通。

愿进化之原动力与你们同在。

Ray·Dalio

Simion Watney 于20220323整理

动态清零会持续多久,经济疲软转向全面疲惫

疫情动态清零已经成为这个国家胜利叙事的一部分,成为不可撼动的政绩工程,它是冷战思维下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所以当你在嘲笑别国现如今对待疫情的躺平态度时,你就必须得接受没有底线的防控政策,它包括随意侵犯你的隐私,不由分说地将你进行集中隔离,把你从租住的房子中赶走,让你在急症时也无法得到医院的及时治疗,而你只能握着手中的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接受被驱赶被管制的安排。

我们面临的是,在民粹主义愈演愈烈的当下,所有真实客观的科普都被视为给境外势力递刀子,我们对防控政策如数家珍,却对新冠本身一知半解。全民接种新冠疫苗后,有些人对疫情的恐惧却还停留在两年前的武汉,那么如今得了新冠的治愈率和死亡率是多少?会不会给身体造成永久性伤害?轻症转为重症的概率是多少?我觉得大家需要从权威渠道中得知真相,而不是一味地在所谓可控的疫情中对生活陷入不可控的恐慌与焦虑中。可以看到,反反复复的疫情就像打地鼠游戏一样,打掉一 个冒出两个,仅靠人力因素已经难以控制。对待疫情“零容忍”的态度在面对新形势时是否应该调整改动?轻则管控,重则封城,我们为了不得新冠所付出的代价有时远比得了新冠要付出的代价高得多。如此极端的政策究竟是为了民生福祉?还是为了大国面子?这件事有待考量。

俄乌冲突白热化,最大的受益者:美国

以下观点陈述来自20220311内部会议,后续局势如何发展,我们会进一步更新观点。


本轮冲突,双方相比之前的战争,在军事上有所弱化,主要为双方对峙、俄方展示为主(体现在战区老百姓还能维持社会生活基本正常运行),冲突主要体现在:能源战、金融战、贸易战,这些对我们影响很大。

本轮冲突最大的受益方:美国。俄乌其实都是受害方。美国下一轮大选又在慢慢临近,在此之前,外围的战火纷飞是政治家们希望看到的。美国表面中立,暗地离间俄罗斯与欧洲、间接破坏一带一路、中欧一体化,导致该地区货币(欧元、卢布、人民币)贬值。美国再一次加强了资源品的定价权;再一次避险资产大量回流美国,接下来美元会进一步稳定币值(美国明里暗里指挥华尔街高盛为首的大投行,采取各种方式购买了大量俄罗斯优质低价资产如石油、资源等,甚至低至1折,零点几折),全球的股市接下来更重要的会依赖美国股市,美国巩固其世界霸主地位。美国就差直接告诉大家:我是老大,你们都是小弟。

通胀方面,美国对通胀的容忍度要远远高于欧洲。美国拖得起,可以选择慢慢修复,慢慢触底回升,但是其他国家所面临的就将是快速通胀且深不见底的绝望过程。

这一轮,让全世界深刻的体会到了美国的强大程度,恐怕远远超出大家预期。我们这次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外围影响,只是这一轮很荣幸成为中立国,没有被卷入其中。

在厦门策略会上我们请到的俄乌问题专家认为:俄罗斯的目的是迫使乌克兰回归俄罗斯版图,进而控制上游资源品(旧能源)定价权,对冲新能源革命。因为之前大搞特搞碳中和、碳达峰,最不利的就是传统能源输出国。本轮冲突即是能源转型的巨大挑战。新能源为了发展,旧能源是生存和安全。新旧能源的观点冲突、巨大利益的博弈,与之前全球激进的新能源发展态势,多重因素的叠加,需要让全球重新冷静下来做进一步考虑了。

对中国的影响:两难抉择。如果暗地支持俄罗斯,俄罗斯最终即便变成庞大的帝国,下一个冲击目标,可能就会是我们。如果暗地不支持俄罗斯,而是战队去瓦解俄罗斯,那美欧视角下一个打击制裁的目标就会是中国。

本轮全球金融市场冲击,狠狠的隔了一把欧洲人韭菜。德国法国会率先跳出来,形成新的经济工业体系和防御体系(去全球化),此举会进一步推动全球通胀的上行。全球一体化分工会越来越弱。

国内机构投资者视角:仓位高一点的,相信左侧离底部不远;仓位低一点,觉得还会是无底洞。目前全球都在等着美国的加息进程,美国如果慢刀子割肉,对大家都是消耗和拖延(熊市将看不到尽头)。在可能性都存在的情况下,我国政策层面怎么出手?相信会打出好牌,只是此时的稳增长无法解决关键核心问题。我们可能会经历从入职以来到现在的第一次熊市。因为全球的通胀会导致国内的滞胀,这非常不利于股票市场。但是否有利于债券?未必。磨底的时间恐无限延长,至少是在上半年。本轮我们会面临跟2018年不太一样的熊市雏形,预期影响深远。